谁来解?”
当即有人上前道:“学森来解。”
程岩一见,那学生名为何书海,乃鹤山书院中唯一的粤省人。
据说何家三代耕读,其祖父、父亲皆是举人,而且至今都没有放弃举业。何书海曾笑言说,他们祖孙三人曾一同登上粤省有名的摘星楼,祖父随口说:“今朝齐上摘星楼”,他父亲则道:“他年同占麒麟阁”。
若三代人真能同中进士,也不失为士林佳话。
很可惜的是,前生一直到程岩死,何家人也没能如愿。
而何书海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他说起官话时的口音过重,譬如此刻——
“几游问何为秀道?孔几回答细徐该已能养为秀……”
程岩好歹与何书海同窗几年,对何书海的口音很熟悉,一听就知对方回答的是“子游问何为孝道?孔子回答世俗皆以能养为孝”。
而山长提问的“子游问孝”,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原句为“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简单来说,就是孔子认为仅仅是赡养父母并不是孝道,因为犬马也一样能侍奉人,如果没有一颗对父母的敬心,和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这一句不难,何书海的回答中规中矩,但山长却沉默不言。
众人面面相觑,均不明所以。
而多活了一世的程岩却知道,何书海看似标准的回答,其中竟有一处曲解。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八个字,一直以来被通解为“犬守御,马代劳,亦能侍奉人”。
但如今却有南阳大儒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应该用孟子的“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来重新注解此句。
孟子表面上的意思是只给吃的不给关爱,双方交往的关系等同于养猪;只给关爱而不给尊重,那和养宠物不一样吗?他其实在吐槽当时的诸侯表面上对贤人优待,但心里并没有真正重视,也不遵从贤人的主张。
总之,非常毒舌就对了。
若将这句话引申在“子游问孝”中,便是说没有关爱和尊敬的供养,和养犬养马毫无分别,而非此前的“犬马亦能侍奉人”。
比起原来的解释,用圣人来解圣人则更为直捷可信,因此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新的注解就被士林所接受。
程岩想,山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