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所有团队也都在不断地想要去突破现有局面,但就是进入了平台封锁期……”
“这是整个学科、学术的平台期。”
“科研要以人为本,不能乱来啊,只能先把前期工作都做好,慢工出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也是底蕴沉淀的过程,你必须要先明确诊断,明确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才能恰到好处地去找到靶向治疗的药物。”
“而不是凭空造出……”
马俊院士说完后谢珩又把话题接了过去:“这样吧,各位教授,各位专家,我们各自单独地说一说,目前我们要选择的几个方向,它们各自面临的困境,再看能不能一一找解决办法好嘛?”
说到这里,那就是相对专业的内容了。
马俊院士等人一一发言。
肿瘤机制认识不足,靶向药物的储备可选药物不明确,方向认知不够深入。
甚至连方子业都被要求发言了。
方子业也学着其他人站了起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目前对肿瘤的机制认知,还属于比较浅显的水平。”
“已经成熟的方案,有诸多的限制,这些限制,导致了化疗药物的不精准性,后遗症严重,导致化疗不彻底。”
“这样肿瘤的复发、转移风险就会增加。”
“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先去认知,去了解,去研究,去透彻肿瘤的根本机制,才能够行之有效。”
“这是我的看法。”方子业就是不表态,只总结。
然而,方子业坐下之后,谢珩却摆了摆手:“那个,方教授,你再站起来一下,给我们说一说你从事的专业,你从事专业的相关肿瘤的治疗方案探索。”
“看看能不能给其他专家一些启示!~”
“在这里啊,我要给各位教授着重地介绍一下我们的方教授,方教授是中南医院骨科的教授,也有从事骨科肿瘤的治疗研究。”
“而且,方教授是另辟蹊径地,找到了骨科肿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给诸位专家一些启示。”
“这个科研的课题,我们已经取证过,而且在座的一部分专家,估计还被我们咨询过……”
谢珩这话一出,仿若核弹进了大海里,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
不少人都移目看了过去。
张利民教授瞬间大惊失色地道:“那个骨科的新化疗系统,莫非就是这位方教授提出和研发出来的方案?”
“他是提出了截断人体循环系统,所以可以对骨科的肿瘤化疗的剂量进行重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