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伟也很喜欢两个小表弟,非常耐心的保护着他们玩。
而小云和春菊,则跟着余秋堂糊灯笼。
荣城这边过年,必须要挂新灯笼,也就是俗称的“挂天灯”。
早些年,每家每户院子里都会竖立一根高高的灯笼杆,矮的至少有七八米,高的话甚至有十几米。
有点像是电视天线杆。
塔顶上会留个滑轮,用引线垂落下来,每年大年三十这日将灯笼挂上去,过了正月二十三,再将灯笼取下来。
后来,人们逐渐有了电视,需要接收信号,就会将天线和灯笼结合在一起,杆的作用变得更为丰富。
再后来,开始出现钢铁的电线杆,那些制作电线杆者,也是充分考虑到老百姓需求,直接在天线杆上预留好灯笼扣,彻底解决问题。
灯笼早每年三十这日挂,等到了天黑,走出村子,就能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灯笼,非常壮观,就像星星一样。
灯笼是给过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寄托着人们对逝去的人的思念,希望他们知道,即使他们亡故,依然活在后辈的心里。
不同于后世都买现成的灯笼,回去拉开架子便能悬挂,这时候灯笼需要用红纸一条条糊。
俗称“糊灯笼”。
每家每户都有个灯笼架子,平日里自然不会用,等到过年后这天早晨,会将架子拿出来,擦掉灰尘,然后将红纸剪成一条条,用浆糊粘到架子上。
这个活,自然是要心细。
一点都急不得。
稍微一个不慎,就会烂掉,那就会前功尽弃。
可偏偏三十这日,妇女们一般都忙着做饭,没有工夫做这种事,只能由男人做。
但西北的男人嘛,大多都属于粗犷型,让他们出蛮力,一个顶俩,但让他们做这种灵巧活,那真是为难他们。
偏偏这事每年也就一次,也无法做到熟能生巧。
以前没分家,这种事当然是父亲余得金做,他一个职业木匠,整这种事算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如今分家在外,就需要自己动手。
余秋堂早有准备。
好在他也算半个手艺人,动手能力不算太弱,又有堂妹和侄女的帮助,不到两个小时,灯笼就会糊好。
可随之,他忽然才想起他们新院子才建设,还没有竖灯笼杆,又专门出去砍一根槐木回来。
挖坑栽杆,两灯笼挂起来,已是早晨十点多。
雪仿佛更大了。
但丝毫没有影响年节的气氛,村里的炮仗声此起彼伏,依然热闹不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