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的缘故。
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继承于父母。他的温和就是继承于母亲,而暴戾则是继继承于父亲。
在上一世,暴戾和温柔温和基本上是旗鼓相当,不分伯仲,所以他一辈子并没有什么好的成就,往往都是事情做了,又没落下一个好。反而有时候呢,甚至还不如不做事情。
但是这一辈子,他经过有意识的调整和抑制,让他温和的一面明显大于暴戾。
只有碰见那些特别生气的事,特别讨厌的人才会发怒,让对方真正看清他的本质,知道他也不是那种可以任人蹂蹂躏,拿捏的软弱对象。
反复道谢之后,余秋堂感激的收下了照片。
这个年代照相技术不同于后世,可以通过照片来冲洗,这时候照相必须要有胶片。从照相馆拿回自己的照片时,会将胶片一起拿回来,若是想冲洗照片,需要拿着胶片过去。
很显然,刘淑芬只有这么一张照片,并没有胶片,余秋堂只好带着惭愧将照片接回来。
这年头,寻人可不像后世,拿着手机或者有互联网,能随随便便找清楚一个人下落。
这时候,信息检索以及信息传播都非常落后,基本上还处于线下向人打听的状态,若没有照片,单凭嘴上问,估计他根本说不清楚,别人也听不明白。
既然拿到照片,有了信息,余秋堂便在这待不住了,他恨不得立刻回家收拾东西,赶紧扑去目的地。
但被米雅丽拉住了。
“你先不要急,我知道你心里担心。可是事情已经过了这么久。也不急于这一两天。
即使要过去,也要做好准备。
我听我们庄里面人说了,那边黑煤窑还是挺危险,人也很坏。你一个人去,人生地不熟,非但不一定找到大哥,说不定把自己折腾进去。
我看咱们还是回去跟爹还有江哥他们商量一下,多找几个人一起过去,看能不能彼此也做个伴儿,可以互相照顾,找到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余秋堂听妻子的温柔的安抚,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他想了想,觉得妻子说的也有道理。
可能是后世相对治安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他产生了错觉,觉得这个时代人们也会遵纪守法,处处一片祥和。
但其实妻子说的对,这个年代有很多地方还是处于野蛮,或者法律没有完全渗透的状态。
因为人们受教育程度有限,法律普及的难度很高,那边的黑煤窑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边几乎每一个村上都有这样的传说。
人一旦被拐卖到那边的黑煤窑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