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慧远大师曾要强贫僧庐山论道,贫僧来此之后,才发现慧远大师不光是邀请了贫僧,还有其他法脉的修行者,以及一些向佛的居士们,不过,东林寺本身是念佛一脉的寺庙,理念又偏向于本无宗,与诸多僧侣的理念并不通,所以这才有了共同结社的想法,贫僧虽然也是白莲社一员,可终归是异类。”
道生没有将自己装饰的很伟大的样子。
异类就是异类,此时的佛门,信奉的并不是‘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
而是说‘除一阐提外,皆可成佛’。
“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
其有准确解释便是: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
也就是说,伱不信佛,那就是没有慧根,没有佛性,自然不可能成佛。
这是如今的佛教大势。
尤其是在十年前,东林寺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出《大般涅槃经》初分,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之后,此说更是大行于世。
而远在建康的道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是提出了‘一切众生皆可成功’的说法。
此说引起群情大哗,道生也因此受到了建康诸僧众的攻击,被逐出建康。
而就在今年初,道生抵达苏州虎丘,讲经之时,同样仍坚持己见,毫无疑问,亦被苏州群僧抵制。
随后他便辗转重回庐山。
所以,他被称之为异类,在当下是名副其实的。
与时代大势相逆的,不是异类是什么?
“有时,真理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陆尘对着道生说道,也算是给他一个安慰:“或许不久之后,人们会发现道生大师你的理念才是正确的呢?”
后者笑了笑,也明白陆尘的心思,这是在给他打气,随即念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随即又说到:“其实陶潜写出《桃源记》的时候,慧远大师也准备找他询问一番,是否是在庐山之内,不过不知为何后面就没有了消息了,再后来的时候,贫僧便离开了庐山,去往了建康的东安寺,一直到慧远大师圆寂之后,也未曾听闻慧远大师与陶潜又过交际。以前贫僧未曾将其注意到,而现在仔细想来,或许是慧远大师注意到了什么?”
“或许答案,是在虎溪之中。”
孙浩然接过了话茬说道:“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内三十年,不曾出虎溪一次,黄民兄调查杏林真人之事时,曾听人说起过,在虎溪桥上看过到慧远大师的身影。”
陆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