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注“纳者,入辞也”解云:即庄九年传云“纳者何?入辞也”是也。注“故为”至“享之”解云:孝经文。注“故曰”至“所嗜”解云:皆祭义文也。彼注云“所嗜,素所欲饮食”是也。注“祭之”至“之声”解云:亦祭义文。彼注云“周还出户,谓荐设时也。无尸者阖户,若食间则有出户而听之”是也。注“质家”至“尊尊”解云:春秋说文。祭义篇末云“建国之神位,文家右社稷而左宗庙”所谓一隅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称侯者,天子将娶于纪,与之奉宗庙,传之无穷,重莫大焉,故封之百里。月者,明当尊而不臣,所以广孝敬,盖以为天子得娶庶人女,以其得专封也。)
[疏]注“称侯”至“百里”解云:知天子将娶于纪者,正以下八年冬,遂“逆王后于纪”;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之文也。知其元非大国者,正以隐二年“纪子伯、莒、子、盟于密”伯子并称之,故知此侯非本爵也,知非暂得褒赏而已。而知封之百里者,正以自今以后桓称侯故也,即下六年夏“公会纪侯于成”;十三年春“公会纪侯、郑伯”之属是也。注“月者”至“孝敬”解云:凡朝例时,以其尊而不臣,故书月,令与朝异。注“盖以”至“封也”解云:此欲道诸侯不得专封,是以不取于大夫以下,即文四年“夏,逆妇姜于齐,略之也”彼注云“贱非所以奉宗庙,故略之”是也。
蔡侯、郑伯会于邓。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据齐侯、郑伯如纪。二国会曰离,二人议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不足采取,故谓之离会。)
[疏]注“据齐”至“离会”解云:五年“齐侯、郑伯如纪”当时纪不与会,是以齐侯郑伯为离会也,但离不言会,故变言如矣。
盖邓与会尔。(时因邓都得与邓会,自三国以上言会者,重其少从多也,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尚书曰“三人议,则从二人之言”盖取诸此。与会,音预。)
[疏]注“尚书”至“之言”解云:洪范文。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不日者,戎怨隐不反国,善桓能自复,翕然相亲信。)
冬,公至自唐。(致者,君子疾贤者失其所,不肖者反以相亲荣,故与隐相违也。明前隐与戎盟,虽不信,犹可安也。今桓与戎盟,虽信,犹可危也:所以深抑小人也。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脱危而至。)
[疏]注“故与隐相违也”解云:即隐二年“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不书致故也。注“明前”至“安也”解云:隐公之盟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