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时才能出头。
“你从哪听来的?”
又过了一阵,周遭几支小旗队都似在悄悄说着什么,周显才在意识到情况不对后便又朝那兵卒问了一声。
“先前您去找百户报备的时候有斥候从我们这里路过,他和隔壁小旗说话时好像提了一嘴。”
虽说周显才与这些兵卒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极为融洽,说话时相互之间也甚少提防。
这里面大约有兵卒们遇到家乡来人后产生的亲近感起作用。
但不可能否认的是,若这支军队的建制没有因哗变破散,“老乡们”没有在杭州城外那一战中表现出惊人战力。
那么对这几万人马的整编绝不会如现在这般容易,周显才他们的融入也绝不会像现在这般顺畅。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随着清军兵力远超预计的消息在兵卒间传播,淀山湖岸边的军阵中逐渐发出阵阵嗡嗡声,可四位将帅之间却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诸位大人,到底该如何行事还当早定啊!”
此时侯承祖心中已焦急到了临界点,催促之声中便不由带了些怒气。
他知道这几位大人都没有私心,各自所持的立场也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可现在鞑子将至,他们却还定不下如何施为。
如此下去,最终的结果定然会背离各人初衷。
只是杨廷麟与常冠林之间会形成这般局面,最大的因由便是两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江山社稷最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们都知道应该早早做出决定,可出于公心却都不愿做出妥协。
这的确是个非常棘手的情况。
事件的每一个参与者都秉持着一颗公心,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也的确为挽救大明而竭尽全力,直至最终兵败身死。
但现在的情况又的确是因为他们之间不能形成统一意见而使宝贵的时间白白流逝,甚至最终还会因此而使两种方案都彻底落空。
当事人对此心知肚明,可也因为他们身在局中却无法做出半点妥协退让。
若无拥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外力介入,不管最终形成何种决议,恐怕此战之结果都不会有利于明军。
“杨大人,此战事关重大,万望您信末将一次。”
“常将军,老夫如何不知此战事关重大?可如何能将希望寄托于火炮身上?”
眼见两人还是无法形成统一,而张国维又是一副没有主意的样子,侯承祖心知自己已无能为力便只能背对他们望向远方。
他散尽家财、秣兵历马,为的就是在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