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臣子就是用来背锅的
高邮的战事并没有在明清两方产生太大波动。
站在清廷的立场上,他们虽想让明军看到些守卫淮东的决心,但小小高邮既起不到扼守湖口的作用,又不可能对明军造成太大麻烦,与其在这里投入筹码倒不如往合适的地方多做布置,失掉高邮自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大明而言,在连赢数场大战之后,鞑子已非早前那般可怕,更何况前面的扬州都没抗过一月,顺利拿下高邮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有着这样的认知,长江以北就还是严阵以待,长江以南则还是歌舞升平。
只是当各人都等着真正的大战到来之际,明军却未再沿水道北上,而是转头攻向了周遭诸县之上。
这可谓是出人意料。
谁都晓得越往北走水道的通航程度便会越来越差,水师自不能似江南那般横行无忌。
以此为基,明军若去进攻远离大河大湖的周遭县城便不能得到水师战船的火力协助,自也有些事倍功半的意思。
与之相比,进攻淮安不单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明军的长处,其地的战略价值亦非寻常城池能比。
不得不说,明军这一出着实把本就惶恐的各县官员们吓了一跳。
淮安位处黄河与淮河的交汇之地,夺了这里不单能通过淮河辐射两淮、南阳,更能沿黄河对山东、河南等地产生巨大的威胁。
所以,当明军夺取扬州的消息传开之后,谁都以为下一步的大战便会在淮安发生,压根没想过似如鸡肋一般的州县会遭到明军的进攻。
若按寻常来说,清军未曾在这些州县做过布置,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这些官员们大抵也只有望风而降这一条路能走。
可高邮一遭不单降官们全都掉了脑袋,便连地方士绅也都遭到了清算,但凡心明眼亮的都晓得大明没有忘了以前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局面,淮东各人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官员们自不必多说,有往北京、淮安寻关系调离前线的,有往直接弃了官职直接北逃的,反正这些人在当地没有什么牵扯,总不至于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相较于从容淡定的流官们,淮东的世家大族就显得极其难受了。
他们虽不似地主那般将全部钱财都投到了土地里,但因着盐场的关系却离不得两淮;他们虽因私盐贸易而有着一定的武装,但在明军眼里只不过是蝼蚁一般的存在。
跑不掉,打不过,摆在面前的唯一道路似乎就只有听天由命一途,但当这些势力将自己的力量彻底爆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