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面对达叔刘婶。
他来到砖窑前,看了看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砖胚,并不急着让人封窑,而是问了姚举他们,有没有人知道关于烧砖的知识,准不准确不提,知道的都说出来,他自己来判断。
然而,普通百姓对烧砖这种“绝密”的技术那是真的不了解,倒是刘海说了一个点:“县里王家就有砖窑,他家的老把头每次烧窑都会在观察口放上一些火照。”
烧窑最重要的是判断窑里大概的温度,这就需要最有经验和技巧的人来把握,这个人就是此窑的大师傅,称之为把头或者把桩。
江修勉:“火照?”
这个词有点熟悉,好像在哪看过。
刘海点头:“对,尖头圆底的,小小一个。”
江修勉记忆里有点印象,他回庇护所的屋子里翻了翻书,终于在一本关于烧瓷器的书上看到了“火照”两个字,还有一个法子叫“观察火候法”。
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里,国人用目测,以此法制成了闻名世界的陶瓷器,其中就有最著名的青釉里红。
火照,在现代也被叫做测温锥,其熔点是固定的,到达一个固定温度就会融化,将其放在观火口处,隔一段时间用铁钳夹出来一个,观察其变软的程度,就可以来判断大概的温度。
使用温度计是最直观的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江修勉知道是自己坐井观天了。
早知如此,让小白去买测温锥好了,那就不至于出这等祸事了。可世上哪有这么多的早知道,江修勉深吸了一口气,出了门去到砖窑前:“封窑。”
窑封好之后,只留两个孔,一个进柴,一个观火,要是有测温锥,此时应该就放在观火孔的附近。
“添柴。”
为了保证木柴能燃烧的最高温度,晾晒砖胚的时候也在晾晒木柴,此时的木柴虽然还有些水分,但已经不是完完全全的湿木头了。
火很快就烧了起来,火光映红了江修勉的脸。
判断温度只是烧砖窑的一个环节,同样重要的是掌控温度的变化。
即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和最高温的持续时间,都将影响红砖的质量。
不同的火焰颜色表现不同的温度,木柴的质量和干湿度,窑里氧气的浓度等因素都影响火焰颜色。这时就需要把头的经验了。
江修勉现在就是这个把头。
“照这样烧,要多久能出一窑砖呢?”刘海问道。
“一个昼夜吧。”
刘海伸出一根手指,又弹出了四根:“一个昼夜出五千砖?!”
“应该可以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