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们调研所知,fisker的资金链已经断裂,研发和生产都陷入停滞,尤其,本就不足50人的软件团队更在持续减员,缺乏后续的迭代能力,难以应对复杂的系统整合挑战。”
“karma的这款车在生产工艺上进行了错误的选择,碳纤维车身的单件成本高达2.3万美元,再叠加它的核心电池问题、产能瓶颈问题以及资金链问题,我们很难不认为,这家公司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
过山峰这一篇调研报告分成了两种风格,几乎立即就让人认为是两个人或者两个团队的手笔。
俞兴还在前往临安的车上就接到来自股东的电话。
“俞总,你看到过山峰了吗?”徐欣第一时间致电俞兴。
俞兴对于这种一开口就提及“过山峰”的通话总会觉得心中一跳:“徐总,嗯……看到了。”
徐欣再问:“你怎么想?”
俞兴反问:“我该怎么想?网秦是咎由自取啊。”
“不,我不是问网秦,我是问你对增程路线的看法,过山峰说这不行。”徐欣很严肃。
俞兴:“……”
他沉默好几秒,提议道:“徐总,要不,你再看看呢?是这么说的吗?”
徐欣一字一顿的说道:“是的,俞总,美国那家同样做增程电车的公司fisker,它的供应链有问题,它的资金有问题,它的团队人才有问题,你看看,你好好看看,能不能从中反思些什么?”
俞兴沉吟:“这……”
“你觉得贝塔汽车在供应链、资金、团队方面比fisker又如何?”徐欣颇为忧虑的说道,“过山峰看起来是在谈fisker,我怎么觉得就像是在谈贝塔?”
俞兴给予官方解释:“不会的,两码事,徐总,你别多想。”
“俞总,我认为你需要多想想,这是一个极大的警醒,我觉得你在资金上的费也需要重新估量,今天是fisker,明天未尝不是贝塔了。”徐欣举一反三,“俞总,过山峰不看好电车行业的未来,你需要更审慎的来做这个项目。”
俞兴不得不再次提醒了:“徐总,好像不是不看好电车行业的未来,是不看好被它点名的公司,徐总,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看人家的调研报告啊?我在去阿里的路上,我们回头再聊。”
徐欣叹了口气:“这过山峰攻击中概股,攻击网秦,攻击阿里,又攻击电车前景,每隔一阵就看到它的兴风作浪,我都觉得它简直就在我们身边了。”
俞兴这次沉默好几秒才纠正徐总:“哈哈,错觉,要不,你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