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射击台,其他人脸上也都有些失望之色,中间还掺杂这些许好奇,李林尬笑道:“还真是有历史的厚重感,都是黑火药单发后膛枪。”
“我们的军工规模太小了,短时间内无法批量生产这些弹药。”刘泽注意到李林正望着射击场旁边的重机枪说道,“没有时间了,我们必须尽快武装部队出发,不过以后随着产能规模的扩大,我相信这些武器会快速迭代的。”
“首长邀请,我们自然是要去的。走,我们去试试,自从离开部队就好久没有接触枪械了,早就有些迫不及待了,国内的环境大家都知道,少之又少的射击场还大多数是.22口径,打气枪一样完全没有后坐力。”李林一听说要去射击场,自然是求之不得,他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制式枪械了,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正好能熟悉熟悉下民众军的武器。
用刘泽的话说就是:即使我们生产冷兵器,也要使用现代制造的理念,融入到了自己的产品中,比如从刺刀到枪管,都有一个标准的编号,以免造成混淆又可以作为记录方便追溯。
“这种你们在电影里都见过,旋转后拉式枪机,整体弹仓式供弹,无烟发射药突底缘锥形弹壳,枪重4.3公斤、弹仓容5发子弹(1发在枪膛),当然对于你们来说是很老式,可这已经是我们现在条件下能够批量生产的最合适步枪了,这也将是我们部队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最主要武器。”
接着杨泽明从台上又拿起一支在所有现代来客眼中稍微先进些的栓动步枪,不过最引人瞩目的是步枪枪头处并不是刺刀卡锁,而是用螺丝进行固定的三棱长刺,与56式半自动步枪的枪刺类似的结构固定在枪管下方,使用更长的折叠式三棱刺刀,向枪托方向压枪口套圈解脱锁定,向上扳刺刀至枪口套圈套入枪口固定,全长加刺刀展开总长度甚至达到了1.4米,刺刀收起来也有1.1米。
这时候刘泽也解释道:“这其实就是莫辛纳甘的翻版,射击粗糙工艺简陋,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条件,简单可靠易于生产,突底缘弹壳对弹膛尺寸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机器加工时允许有较大的生产公差,既节省了工时又节约了钱。”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那薄弱的工业竟然能生产上万门迫击炮,要知道同样的山炮战防炮等管身火炮的产量几乎是这个数量的零头,就明白迫击炮制造的简易程度了,基本只有一个炮筒一个炮架和一个底座三部分组成。
最最要注意的是炮弹主体要做成前重后轻带有尾翼的形状,更加适合迫击炮的发射模式。
费书杰和李林这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