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理政事的奸臣,炀帝反以为是忠,说:“惟有郭衍心与朕同。”
凡是能顺合炀帝作威作福,享乐腐化者,即得到提拔,反之,则或杀或贬官。大业三年,炀帝北巡,雁门太守丘和献食精美,内迁为博陵太守;马邑太守杨廓无所献,就被派到博陵向丘和学习。此后,上行下效,各地方官争着向炀帝献纳精美的食品。最后一次游幸江都,江淮一带的地方官谒见炀帝者,专问礼饷丰薄,丰则超升,薄则停职。江都郡丞王世充献铜镜、屏风,迁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献异味,迁江都郡丞。于是郡县竞为刻剥小民以贡献,官吏趁机贪污中饱,贿赂公行,隋朝的政治日益腐败。
炀帝末年,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这个暴君被搞得惶惶不可终日。夜中睡觉,要几个妇人摇抚他,才能勉强入睡。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自欺欺人,只要臣下说叛贼少就喜欢,反之,不是贬官就是杀头。
七、官逼民反身死兵变
在隋炀帝统治的14年中,掘长堑,筑西苑,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筑长城,盛治离宫,伐木造船,凿山通道等,可以说是百役繁兴,又四出经营,穷兵黩武,这些无止境、无休期的兵役、徭役不仅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同时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他屡次北巡、南游以及穷奢极欲的挥霍,使得内外虚竭,百姓困敝。人民无法生存,只有铤而走险了。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首举义旗,起义的口号就是反对远征高丽。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来号召农民参加起义,逃避兵役徭役的农民纷纷参加进来。王薄一起兵,备受兵役之苦的人民纷纷响应。
在人民力量的冲击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大业九年,隋炀帝二征高丽,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发动了叛乱。他也是利用了人民反抗情绪高涨的斗争形势,他起兵誓师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富贵已无所求。今不顾灭门之祸,为解天下倒悬也。”他这一口号,迎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当地父老争献牛酒,前来投军的每天都有上千人,杨玄感的叛乱,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许多贵族官僚子弟,如韩擒虎的儿子韩世鄂,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裴蕴的儿子裴爽计有40多人一块投降了杨玄感,右武侯大将军李子雄也前来投奔,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均与玄感通谋。后来炀帝虽镇压了叛乱,但统治集团从此开始从内部瓦解。
在内外叛离的形势下,隋炀帝仍不思悔改,不但继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又北巡太原、长城。此时,已依附隋朝的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