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全忠执送长安处死。朱全忠原名朱温,曾参加黄巢起义,后叛变降唐,赐名全忠,为宣武节度使。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龙纪元年十一月,昭宗改名晔。
当时,宦官杨复恭因拥立有功为两军中尉,他仿照田令孜的办法,养勇士多人为义子,使分掌兵权,号称外宅郎君,又养宦官600人为义子,使作诸道监军,宦官专权的恶政仍在,只是田令孜换成了杨复恭。太常博士钱珝、李绰等奏请限制宦官,宰相孔纬、张濬也劝昭宗削弱宦官的权力。昭宗亦憎杨复恭的专权。这样便形成了皇帝、朝官起来与宦官相冲突的局面。
唐昭宗不愿成为宦官的傀儡,便直接和宦官头子杨复恭发生了冲突。大顺二年(公元891年)九月,唐昭宗让杨复恭以大将军致仕。复恭怒,称病不受诏。十月,天威军使李顺节率禁兵讨伐杨复恭。杨守信拥兵护卫杨复恭出京师,且战且行,出通化门,逃往汉中,在汉中起兵反抗昭宗,最后失败。在讨伐杨复恭的斗争中,李顺节立有战功,颇受恩宠,于是恃恩恣横,出入常以兵杖自随,宦官西门君遂和刘景宜惧怕其专权危及自己的利益,便唆使昭宗除顺节,昭宗也恐怕顺节好勇作乱,允许了西门君遂、刘景宜的意见,设计暗杀了李顺节,宦官与李顺节的部属混战一天,至暮平定。百官奉表称贺,昭宗也十分高兴,改元景福。但是,西门君遂又成了宦官的首领,宦官专权的局面仍未打破。
宦官的问题没有解决,外臣的问题又出现了。先是景福宁元年(公元892年),陇西郡王李茂贞纠集一伙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上表奏请讨伐曾收容杨复恭的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并求加官衔“山南招讨使”。昭宗起初怕李茂贞得山南之地后威胁朝廷,拒表不允,后受胁而应允,且一再使李等升迁。由此,李茂贞、王行瑜等节度使恃兵恣横,凌弱王室,对昭宗动辄斥责,颇有问鼎之志,他们实际上成了唐朝的主人。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七月,李茂贞欲劫唐昭宗到凤翔,王行瑜欲劫昭宗到邠州,两人发生争执,相互用兵,同州节度使王行实也弃郡入京师,并纵火剽东市,京师大乱,昭宗乘乱出京城,逃入终南山,并任用诸王李知柔为宰相兼京兆尹,传诏李克用,令监太原行营兵马,出兵讨伐王行瑜。
八月,李克用至渭北,不久进攻邠宁。十一月,王行瑜与其妻子部曲500余人溃围出奔,至庆州,王行瑜为部下所杀。李茂贞闻之惧怕,上章请罪。唐昭宗怕李克用倚势欺主,不许进兵。
接下来统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