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姓郑,一个姓王,俩人本是向太后的押班侍女,生得既美丽又聪慧,懂礼法,善言辞,郑氏兼能识字解文,颇有才气,秀外慧中,很为向太后所看重。对她们与皇帝的私情,向太后也看出些眉目,索性成人之美,将二人赐给了徽宗。徽宗如愿以偿,自然高兴非凡。徽宗自命儒雅,对才貌双全的女子也格外欣赏。郑氏好读书,太后给皇帝的章疏都是她捉刀命笔,字体绢秀,文辞藻丽,所以在郑、王二人中间,他更喜欢郑氏。他经常写些情词艳曲赐给郑氏,这些作品传到宫外,人们竞相吟唱。郑氏对徽宗更是顺承备至。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王皇后去世。到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遂册郑氏正位中宫。
除郑皇后和王氏之外,徽宗宏爱的嫔妃还有大小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这几个人各领风骚,人人都擅一时之宠。政和二三年间,徽宗最偏爱的是大刘贵妃,她虽出身寒微,却容貌如花,徽宗每逢赏赐宴会,总要将她带在身边,才能食之有味。岂料好命不长,刘贵妃不幸在政和三年秋,突得急症,侍从奔告于徽宗,徽宗起先以为是小病,不很在意。等随后前往探视时,刘贵妃已香消玉殒了。徽宗后悔不迭,悲痛万分,特加谥号“明达懿文”,并亲自撰词记叙她的一生,命乐府谱曲奏唱,不久又追封为明达皇后。
正当徽宗因此而伤感寡欢之时,宦官杨戬引来一女,徽宗一见竟目迷心醉,瞬间就把丧妃的悲痛抛诸九霄了。此女便是小刘贵妃,她的出身和大刘贵妃一样卑贱,父亲刘宗元是个酒保。小刘贵妃天资颖悟,极善迎合徽宗的旨意,本来已生得仪态万方,轻盈袅娜,姿色动人,再加上每睡醒觉,粉脸之上总像刚喝过酒似的飘着两朵红云,不施脂粉,已赛桃花。她心灵手巧,大概是受了当酒保的父亲的影响,颇善烹饪,时常亲下御厨烧上几盘,无不合徽宗的口味。还极善涂饰,所着衣衫多是自己动手剪裁,标新立异,绮丽夺目,妆扮起来更似天仙一般。
然而刘妃毕竟不是神仙,经不起光阴的消磨,在接连生下三男一女4个孩子之后,徐娘半老,难免风韵稍减,她这头渐渐维系不住徽宗那颗浮浪佻达的心了。
李师师,本姓王,染局匠的女儿,四岁丧父,流落街头,被隶属娼籍的李家收养,成了名动京华的歌妓。有一首诗称赞她:“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风城时,说与青楼道。看遍颍川花,不似师师好。”徽宗不知从哪里得知了李师师的艳名,自政和之后,经常溜出宫门,微服潜行,乘小轿子,由数名内侍导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