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扩为新君,史称宋宁宗。
宁宗即位不久,就陷入了大臣之间争斗的漩涡。宁宗能够早日登基,大臣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侂胄功最大。韩侂胄是外戚,他的母亲是太皇太后的妹妹,他又是新任皇后韩氏的叔祖。身兼两重外戚,他渐渐地不安于位了。韩侂胄本想靠定策之功获得节度使的头衔,掌权的赵汝愚开导他说:“我是宗室大臣,你身为外戚,辅佐太子登基,正是分内之事,怎能居功求赏呢?”只奏知宁宗,赏赐了其他有功的定策人员,韩侂胄只加迁一级,兼任汝州防御使,这样的任命使韩侂胄大为失望。他负责为宁宗传递诏旨,受到了宁宗的亲幸,便想窥伺机会,打击赵汝愚。
韩侂胄将赵汝愚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开始结交外援,对他进行排挤。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九月,他把与赵汝愚不和的大臣京镗拉下水。知阁门事刘弼因为不能参加定策,对赵汝愚不满,向韩侂胄献计,要他控制御史台、谏院,作为攻击赵汝愚的工具。嗣后,借用宁宗的内批,韩的党羽刘德秀、李沐、刘三杰很快进入台谏,霸占了言路。
焕章阁待制、侍讲朱熹见韩侂胄任用小人,恐怕会危害朝政,常借入宫应对之机,谏阻宁宗,宁宗不理。朱熹再次央求赵汝愚厚赏韩诧胄,让他出居外藩,杜绝他干政的门路。但赵汝愚太大意了,还以为韩侂胄一个小小的知阁门事,容易制驭,不会为害太大,因而把朱熹的建议束之高阁。
人们对宁宗屡用内批除授大臣开始不满。内批即皇帝的手诏,它可以不经三省直接由宫中发出。使用内批,大臣们无法在决策前发表意见,自然助长皇帝的专断,造成了决策的随意性。为纠正这种做法,朱熹乘着讲经之机,对宁宗上疏说:“陛下即位时间尚短,可是进退宰相,改任台谏官员,都由陛下独断专行,朝内外臣民都认为陛下左右有人窃权,臣子也担心主威下移,求治反而得乱呢!”宁宗这时倚重韩侂胄,看过上书,顺手交给了他,韩侂胄顿生怒气,让优伶扮演朱熹给皇帝看,乘机对宁宗说:“朱熹迂阔不能重用。”宁宗于是发出内批,罢免了朱熹侍讲的职务。
罢免朱熹,引起许多大臣的反对,宁宗一意孤行,又将劝阻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