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迅速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今安徽贵池)、徽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扬州、衢州等地。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7年枪林弹雨的洗礼,已由一个只知求食谋生的和尚,成长为一名驰骋沙场的义军将领;由一个小小的步卒成长为称雄一方的霸主。元至正十九年,元末农民起义军名义上的首领,建立了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
二、削平群雄以猛治国
1357年在胜利攻占徽州之后,朱元璋曾亲自前往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讨教治国平天下之策。朱升高瞻远瞩送了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以避免成为受攻击目标。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朱升的话虽不多,以后确实成了指导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动纲领。
朱元璋按照朱升的策略,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注意军事训练,提高义军将士作战的本领。同时,在战事频繁的空隙中,抓紧粮食生产。在义军中第一次设置了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项农业生产的事宜。并且还抽出一些将士,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开荒种田。几年的工夫不仅解决了军队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了大量的剩余,改变了历来打仗的军队靠吃军粮的习惯。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自己势力范围内农民的负担,军民皆大欢喜,起义军得到了百姓的欢迎。
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地暴露自己,以致在力量脆弱时被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红巾军的红色战旗,就是斗争的口号也与宋政权一致不二。
朱元璋经过数年卧薪尝胆,集蓄力量,开拓疆土的斗争,巩固的根据地终于建立起来了,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崛起为一支足以与元末其他义军和元军匹敌的强大的义军队伍。
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当朱元璋占据应天府周围地区的时候,雄踞东方的张士诚占据了以平江(今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富庶地区。独霸西方的徐寿辉以武昌为中心,控制了湖广、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昔日还是左右逢源的朱元璋此时却处于两面夹击之中,局势相当严峻。同时,随着朱元璋军事势力的日益增强,他与各个义军割据政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至此群雄逐鹿中原,决战天下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元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