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准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北平。到那时我再回师北平,内外夹击,李景隆就大败无疑了。”但诸将都感到北平守兵太少,不敢冒此危险怕丢了根本之地。朱棣说:“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我此去不只为救永平,还要引诱李景隆来就擒,一举而两得。”
九月,朱棣依计率燕军赴援永平。临行时再三告诫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说:“李景隆杀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他临走时,又故意撤去了芦沟桥上的守兵,以引诱李景隆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计,听说朱棣已率师援救永平,果然于十月匆匆忙忙驱兵直杀北平而来。大军过芦沟桥时,没见一个兵士守卫,便喜不自胜地说:“不守此桥,我看他是无能为力了。”真以为北平唾手可得,遂命大军直遥北平城下。
朱高炽严遵父命,督师固守,连城中的妇女也被动员出来参战。李景隆所统率的南军,却号令不严,指挥不当。兵马虽众,但胆小怕死,不敢向前。惟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战,亲自与两个儿子率领千余精骑,直攻张掖门。眼见就要大功告成,登上城门。但李景隆满怀忌恨,惟恐瞿能父子得了头功,在需要增援时,不仅不发援兵,反而勒令缓攻。燕军藉此喘息机会,连夜泼水于城墙,天寒地冻,第二天城墙上挂遍冰凌,无法登攀,南军就这样失去了攻城的机会。
朱棣在击败永平的辽东军队,又设计攻破另一重镇大宁,收编了大批军队之后,回师北平,与坚守在城内的长子高炽里应外合,发起了对南军的全面反击,李景隆哪里抵挡得住燕军潮水般的攻击,由于害怕,竟独自连夜逃往德州。南军将士见主帅已逃亡,也无心再战,丢下粮草兵械,纷纷溃降。
李景隆兵败北平的消息传到京师后,被黄子澄暗暗匿住。他怕承担误荐之责,竟向惠帝谎奏景隆北平交战获胜,因天寒难以用兵,暂退德州,待明春再战。
惠帝信以为真,喜不自胜,即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李景隆因祸得福,转危为安,对黄子澄自然是感激不尽。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在惠帝的多次催促下,不得不誓师德州,率兵60万与朱棣于白沟河(今河北省雄县北)展开决战。这场恶战,两军只杀得山摇地动,日暗天昏,结果李景隆又遭惨败。南军被杀死、蹂躏和溺死者达十几万,横尸百里,惨不忍睹。战乱之中,李景隆又潜逃德州,他连御赐的玺书、斧铖也给丢弃了。南军抛弃的器械辎重好似山积。
朱棣乘胜追击,兵围德州。李景隆又弃德州,逃命于济南。朱棣还是尾追不舍。李景隆只得仓猝迎战。十几万南军布阵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