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蠲免田赋,开仓赈灾,是宣宗经常对受灾地区人民采取的救助办法。河南的一个知县没有经过请示,就发放了1000余石驿粮给灾民。私自动用皇粮是要犯大罪的,然而宣宗知道后不但没有动怒,反而赞扬这个知县机敏,是个能够胜任的县官。那时经常发生天灾,百姓为了逃避灾荒,四处流移。许多地方官府害怕流民变乱,经常派兵拘捕。宣宗多次下令制止这样做。他一再强调,饥民流亡是迫于无奈,如果再到处驱赶,使之流离失所,则是“不仁之极”。有时,一些流民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并逐步有了家业,而这些地方的官府却常常驱逐他们返回原籍。对此,宣宗进行申戒。他认为,不管何处的土地都是国土,只要百姓能得以安生就行。正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使得宣德年间的百姓比较安定。
宣德九年十二月,朱瞻基突然一病不起。宣德十年正月,这位常被后世称道的守成明君病逝于北京乾德宫,时年38岁。六月,朱瞻基被葬于景陵,谥为“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史书又称宣德帝。
第三百四十二章 英宗朱祁镇
一、宠信宦官土木惊变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朱瞻基去世了,大臣们一面料理着他的后事,一面期待着新君临位。几天后,9岁的太子登基,他就是大明朝又一位新皇帝——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虽然做了皇帝,但仍是一个顽童。宣宗也知道,9岁的儿子即便登上皇位,也没有能力行使皇权、管理国家,因而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诏,命令大臣,凡是国家的一切大事,都必须请示他的母亲太后张氏。根据遗诏,有人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遭到了她的拒绝。但实际上,凡是朝廷大事,都要先告知张氏,再送往内阁议决实行。由于张氏的把持,再加上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班仁、宣时期富有经验的老臣主持着政务,正统初期,基本上继承了仁宣时期的各项政策,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朝政在以往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之下,宦官王振却在悄悄地窃取权力,干预朝政,并终于酿成大祸,导致英宗为北方的瓦剌所俘。
王振是山西蔚州(今山西蔚县)人。他非常善于逢迎,因而深得朱祁镇的欢心,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朱祁镇登上了皇位,便把王振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是明朝宫廷中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掌管皇城里的一切礼仪、刑事和各种杂役,更为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皇帝口述的命令也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