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为了安定人心,太后下诏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怎能让一个年仅两岁的小孩登基当皇帝呢?因此,张太后根据群臣的建议,又命祁钰监国,总理国政。
祁钰下定决心坚守北京,并针对守卫京师的兵士多为老弱病残及人心震恐的情况,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各府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经过于谦的亲自筹划部署,加强防守,人心才稍为安定了。于谦所为深得祁钰的称赞。不久,祁钰便把他提升为兵部尚书。
外患虽防,内祸未除。一天,祁钰上朝,文武大臣数百人联名呈上一份弹劾王振的奏章,上写道:“王振危害了国家,请求郕王对王振抄家灭族,以平民愤。如果郕王不答应众臣的请求,臣等死也不肯退朝”。奏章读罢,群臣放声大哭。群臣所奏正合朱祁钰之意,因此,他马上以监国的名义传旨,将王振的田地家产全部没收,抄家灭族。
铲除了王振的党羽之后,祁钰的威信进一步提高,京城的人心也基本稳定。但也先仍以英宗相要挟,不断袭扰边境,企图迫使明朝赔款割地。群臣认为,虽然京师已稍稍太平,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秋,人心惶惶,心须另立一个皇帝以安定人心,于是,群起上书太后,建议让祁钰早登大位。太后见英宗归回无望,便传旨:皇太子幼小,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起初,祁钰对群臣的奏章劝进再三推辞,后来见太后已下旨,便遵从了母命。他登基后定年号景泰,故史称“景泰帝”。
尽管景泰帝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对如何巩固政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但他比起其兄英宗来,可称得上是因忧国而思治国的君主了。面对严峻的现实,他抛弃了议和求生存的念头,几乎采纳了于谦提出的所有建议。十月,也先挟带英宗,攻破紫荆关,直指北京城。面对强大的敌人,景泰帝任命于谦为统帅,同时飞马报知各省巡抚火速派兵援京。由于景泰帝的周密安排,于谦等将领的出色指挥,将士人人效命,连京城的百姓也纷纷爬上屋顶,以砖石为武器投击敌人。两军相持5天,瓦剌军连战皆败,仓皇撤围西去。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战也为景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而景泰帝又识破了瓦剌以英宗相要挟的阴谋,拒绝与他议和,逼得也先无计可施。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也先不得不将英宗送回北京。兄弟二人在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