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了奋发有为的局面。但是,从乾隆中期开始,大清的国势走上了下坡路。
首先,吏治陷入了腐败的泥淖。乾隆陶醉于所谓的盛世景象之中,志满意骄,自以为是,对一些切责时弊、指陈自己过失的意见总是十分反感。一班朝廷大员为了迎合乾隆的虚骄之心,刻意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乾隆的心腹重臣和尉蟪?4年,深得乾隆的倚重。他凭借手中的权柄,在朝野上下结党营私,横行不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时的官吏若想得到肥缺、尽快升迁,都要巴结和蛩湍芍鼗摺:瞳|贪财嗜货,多方搜刮,聚敛了惊人的财富。由此上至朝廷,下到地方,贪赃枉法的风气十分盛行。乾隆为此曾诛戮了一批贪官污吏,其中包括不少督抚大员,但他并没有采取多少彻底的措施,因而逃避了法网的贪官污吏大有人在。官场上依然充斥着一片乌烟瘴气。
其次,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始于康熙中叶,到了乾隆后期,土地集中的现象已经极为严重。有人指出当时的状况是:占有土地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二,其余十分之八九的人,不是沦为佃户,就是变成乞丐或流民。官僚地主占有着大量土地。如直隶怀柔的大地主郝氏,家有上等良田1万多顷,军机大臣和继?000顷,甚至连他的奴仆也有人占田达600多顷。广大的贫苦百姓则多是没有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贫苦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朝不保夕。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二月的一个夜晚,北京城就有8000多乞丐冻死在街头,其惨象令人触目惊心。与此同时,统治阶级的生活与贫苦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乾隆皇帝喜欢炫耀,他先后6次南巡,又曾5次巡幸五台山,5次告祭曲阜,7次东谒祖陵,两次巡游天津……再加上连年用兵,耗资无数,劳民伤财。在皇家婚丧寿庆的仪式和众多的园林工程中,乾隆更是大肆铺陈,尽情挥霍。清初的社会风俗崇尚俭朴,官僚地主们的穿着多用土布、黄麻制成,冬天穿皮衣的人也不多见。到了乾隆末期,社会风气由俭入奢,变化极大。官僚、地主、商人各阶层无不沉浸在奢华的氛围中。在繁华的扬州城里,富商大贾们竞相挥霍,耗费巨资营建私宅,添置歌童舞女,平时总是华衣美食,炫耀浮嚣。统治阶级的纸醉金迷和贫苦百姓的备受煎熬,预示着社会的衰败和动荡。
第三,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社会矛盾激化了,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乾隆中叶之后,先后爆发了山东王伦起义、甘肃少数民族起义、台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