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感到力不从心,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和战两难的感慨。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具有很大伸缩性的政策,那就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在广东爆发,咸丰帝就谕令两广总督叶名琛说:“此次开衅,不胜固然令人担忧,也有损国家体面;胜则洋人必来报复,奔赴各口诉冤。现在中国境内尚未安平,岂可在沿海另起风波?”根据这一想法,咸丰帝命令叶名琛要灵活掌握,如果英人自悔返悟,就要设法驾驭,以泯事端;如其仍恃强欺人,断不可任意迁就议和。事隔一年,即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入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也被掳走。咸丰帝接到奏报后,十分震惊和气恼,尤其是叶名琛被掳,使他感到大清王朝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立即下令给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柏贵等人,让他们首先以情理开导英法,如果英法军队退出广州城,仍然请求通商,即可相机筹办,以示和好;如果英法不肯退出广州城,则要调集兵勇,用兵力驱逐出城。咸丰帝还不厌其烦地嘱咐穆克德纳等说:“办理此事,固然不可失之太刚,亦不可失之太柔,致生洋人轻视中国之心,是为至要。”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迫使清政府就范,英法联军挥师北上,英法俄美四国公使也随军前往。咸丰八年三月,英法侵略军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城门。四月十六日,咸丰帝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同英法等国公使议和,并给予他们“便宜行事”的权力。在英法等国的武力逼迫下,桂良、花沙纳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帝对条约内容并不满意,心中十分窝火,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批准条约,英法等国必不善罢甘休,会重起战争,不如先批准条约,暂救燃眉之急,于是他抱着“自古结盟本属权宜”的侥幸心理,批准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英法联军南返,军事危机暂时解除。这时,咸丰帝越来越觉得自己亲手批准的《天津条约》有种种不当。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六月五日,命桂良,花沙纳赶往上海,同英法举行修约谈判,当二人向咸丰帝辞行时,咸丰帝命令他们向英法等宣布:“中国愿免除洋货入口税,请外国将原订《天津条约》作废。”后来,谈判没有结果,咸丰帝只得退了一步,认为其他各节均可按原约执行,惟有外国公使驻京一节,为害最巨,断难允行。即便是这样,英法也不同意,咸丰帝企图通过谈判来取消《天津条约》的设想失败了。这使咸丰帝更加气恼,决心寻机报复,他命令僧格林沁修筑大沽炮台,并命令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