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溥仪登基称帝后,遵照慈禧遗旨,由其父监国摄政王执掌朝政,如有重大难决之事,则须向隆裕皇太后请示办法。然而,无论是监国摄政王还是隆裕皇太后,谁也不可能像慈禧生前那样,随意制定推行重大国策,决定文武朝臣乃至皇帝的命运了。
载沣执掌朝政后,迫于形势,为了保住清王朝的统治,一面继续推行慈禧生前确定的以立宪笼络人心的政策,诏令加紧筹备立宪,一面实行加强皇室权力的方针,并立誓借机报其兄光绪皇帝10载瀛台囚徒生涯之仇,杀掉袁世凯。虽然载沣宣布自己以监国摄政王身份亲代全国陆海军大元帅之职,令胞弟载洵、载涛分任海军大臣和军谘大臣,但却指挥不动听命于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找满族重臣商议杀掉袁世凯为兄报仇,不意庆亲王奕劻以“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为由极力反对,只好请示皇太后,隆裕也别无良策。这时袁世凯的老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亲自出面多次力保,最后只能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将其遣回河南彰德老家“养疴”了事。这既未能斩断袁世凯同中央奕劻、徐世昌等满、汉朝臣的联系,更没有做到解除他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能力。监国摄政王意在保住清朝统治的种种措施和企图,不但毫无成效可言,反而加速了清王朝走向坟墓的步伐。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十九日,革命党人武昌首义成功,南方及西部数省闻风响应,辛亥革命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廷派出的南下镇压革命党人的北洋精锐,不听满族将帅号令。摄政王载沣万般无奈,只好接受了奕劻、徐世昌等人的建议,重新起用袁世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以北洋军为资本,以外国侵略势力做靠山,巧妙地玩弄两面手法,先借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力量胁迫清廷授予他军政全权,否则即以“病未痊愈”为由,呆在彰德不肯出山;当军政全权到手之后,又利用北京的清王朝、手中的武力和赞成共和的虚假许诺,诱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最终做出了只要袁世凯倒戈推翻清廷,拥护共和,即由他出任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决定。为了达到据天下为己有的卑劣目的,袁世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会儿指使北洋军将领通电南京临时政府誓死反对共和;一会儿又指使他们通电北京清王朝声称赞成共和,如不满足要求,将以兵谏相争,由此要清廷自行退位。他本人则装出既忠于朝廷,又不得不顺应时势的样子,规劝皇太后和摄政王交出政权,免致法国大革命时“路易子孙,靡有孑遗”的悲剧重演于中国。与此同时,袁世凯一再表示“决不辜负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