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内的问题,而且是国际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编辑出版毛泽东图书,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如果自己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缺乏研究,怎能纠正书稿中的差错?
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对书稿中说法不一的情况弄个清楚,编辑出准确无误的精品作,针对上述情况,我在编发书稿的过程中以及工作之余,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广泛收集史料,认真阅读国内外出版的有关毛泽东的著作,致力研究与毛泽东有关的诸多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毛泽东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鸿篇巨制的理论著述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曾经并且将继续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毛泽东的生平、著作和思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如今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他的功绩不朽,他的事业长青,他的光辉思想永恒。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至今对他无比敬仰,并且深切怀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必然会进行历史的联想。回顾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几经挫折,几易首领,最后选定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毛泽东显示了卓越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所以长期以来众多的人致力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
早在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就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
1942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邓拓在为该报撰写的题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的社论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领导20世纪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所以能够成为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全面巩固的广大群众性的坚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就因为有了毛泽东主义。”社论号召“深入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真正灵活地把毛泽东主义的理论与策略,应用一时一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中去”。
而毛泽东自己认为:“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的时候,不是鼓吹的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段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毛泽东:《致何凯丰》,《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毛泽东还说:“不能提‘毛泽东主义’。我是马克思、列宁的学生,怎么可以跟他们并列?马克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