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跟着三郎一起到了京城能够在这里存活下来已经是占了大便宜。
而且,两家现在都有一个孩子在京城读书,书院是三郎和他媳妇找的束脩也是他们给出。
说是当年他们都一起供着三郎读书,现在三郎出人头地了要报答他们。
可实际上,那些年他们也都只是在家里种田,能够给三郎出多少东西?
现在三郎给他们的回报,已经是他们以前所付出的好多倍了。
做人不能太贪心,贪得无厌没有好下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过年的时候各个小家需要添置的东西,当然是需要他们自己去采买的。
实际上也是因为,他们现在手上也都有钱了,所以才会底气这么足啊。
过年食铺歇业的时候,家里就分了一次账。
按照老规矩,扣除本金人工,铺子里赚得的银钱一半交公一半是干活的几个人一起分的。
黎二郎开始是采买后来自己出去单干,也是这么算的。
包括过年之前方青青给他们出的卖春联的主意,也是一样的算法。
黎修平的禄米供了一家子的吃喝,还有多的,全部用在铺子里了。
于是石氏就做主,他每个月的月银,只要交公三成剩余的他们夫妇自己留着。
方青青在保安堂现在出外诊以及治好了病患也会得到银钱,跟黎三郎一样的交公法。
这一点,黎家所有人都没有意见,这是他们靠着自己真本事挣得的银钱多得一些也是应该的。
况且,既然这是制定好了的规矩,以后几个孩子大了能够自己找活干也是这样的分成。
第247章 郎有情妹有意
到了京城之后,租这个院子加上家里面租铺子,石氏手上本没剩下多少钱了。
可是老黎家人勤快又齐心,铺子加上黎二郎倒货黎三郎的俸禄还有方青青的诊费,即便是给各家各人的分的银钱都发出去了。
石氏手上也还攥着五百两,这可是老黎家在京城生存下来的根本。
也许五百两在老家安顺县很厉害,可以买房买铺子,在京城的话能做的事情不多。
况且也还不能花用,这些是要留做备用的,人吃五谷杂粮谁也不能保证家里面一定就是岁月静好不出事。
不过石氏也有信心,明年老黎家的人对京城更熟悉一定可以挣更多!
亲兄弟明算账,哪怕是一分一毫,银钱上的事情也都要说清楚。
这样,才是不乱家的根本。
然后剩下的,几个孩子都是发工钱,除了一半存在爹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