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谦呐,来来,咱俩也来聊聊天。”章惇自来熟的搭上赵佖的肩膀,把他带到一边儿去了,远离正在讨论诗词歌赋的苏轼和赵佶。那俩一看就是风花雪月的料,半点儿不关心政事。(苏轼、赵佶:你也没跟我们讨论政事啊,我们没事儿干还不行聊聊文学嘛。没文化真可怕,唉╭(╯^╰)╮)
“不知章大人想跟我聊点儿什么?”赵佖眯了眯眼,‘嗯嗯,大招要来了。’“子谦呐,你可是把我害苦喽。你说的这个基层调查我在汝州的时候就去做了。如今再看新法,总觉得有很多不妥之处,可这旧法更是不可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可怎生是好?”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为什么不站中间呢?”赵佖没否认基层调查的事儿,而是踢飞了一颗脚下的小石子儿,低着头继续说:“左激进,右保守,干什么非得这么极端呢。非得划分的这么彻底有什么用?想要改变,也应该改变,那就去变。”
赵佖抬起头望了望天上的流云,我已身在大宋,自然是要为这里尽一份力的。家国天下,有国才有家。“然任何变化都是要有个过程的,要一点一点儿来,不能操之过急。就好比一年四季,秋去冬来,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过渡的。若是夏天直接变冬天,六月飞霜,那就八成儿是有冤案了吧。”
赵佖回过头,狡黠的看了看傻掉的章惇:“当局者迷,然我等尽在局中,尽力找寻方向便是。”赵佖这句话可以算是在安慰章惇了。
“任何变化都有过程……是说变法要慢慢进行,循序渐进?道理我懂。可怎么才能不知不觉中改变呢?”章惇喃喃自语。
“章大人听说过温水煮青蛙吗?”赵佖伸手摘了一片树叶在手中把玩。“如果你要煮青蛙吃,直接把活的青蛙扔到烧开的水中,会怎样?”“那青蛙肯定是烫的跳出来啦。”章惇没弄明白赵佖想说什么,但还是认真的回答赵佖的问题。
“可如果我先把青蛙放到冷水锅中,再点火烧水呢?水会一点点热起来。青蛙会逐渐适应不断升高的温度,甚至最后水烫了也不懂得出来了。青蛙如此,人也一样。不过,就是慢啊,可能要几年,几十年吧。这需要很多人,一代一代长久的坚持,而且不能出错,不能反复,很难吧。”赵佖拿着手中的叶子,放在嘴边,吹了声口哨。
“温水煮青蛙,明白了。先挑影响最小的法案施行,影响小,估计也不会遭到太多的反对,阻碍也小。等这些法案已经被大家接受了,适应了以后再进行其他法案。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