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去英才学校呀,反正头几年,员工子弟肯定招不满,要对外招生的。”
高屹在旁边插了一嘴。她这段时间几乎成了孙大海的秘书,对公司的一些事情,了解得比较充分。
“对呀,你也可以和我们一起上学的。”孙大海说。
他刚才心思都在调馅上,听到高屹的话,才反应过来。
现在公司员工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员工子女的数量肯定填充不满学校搭起的架子来。
九号火锅店和岁月静好咖啡厅即便在百旺苑开设分店,招收的员工大多都是年轻人,对学校生源的贡献不会很大。
即便算上已经在宿舍区旁边申请地皮,准备修建住宅楼的农业部和市公安局的适龄学生,也不太可能满员。
黄老和姜秀萍去过民政部和教育部,从法理和政策的角度,探讨过从福利院中招收身体健康的适龄人,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可能性。
政府几个部门正在研究这件事,最大的可能,是同意英才教育基金的申请,由民政部分派人长期定点在学校内,对福利院的儿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
另外,为提高生源平均素质,英才学校还有计划对适龄优秀学生公开招生。
学校的师资力量,主要将来自四个方面:教育部答应从各校抽调的中年教师通过人脉关系,返聘来的优秀退休教师新毕业的师范毕业生以及计划中与香江的学院合作,派遣来的外籍教师。
如果顺利,学校将呈现老中青一体化,以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为主要框架,以老带新,先期的外教则是在外语、体育、艺术类等科目上,发挥他们的优势。
另外,学校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全免,伙食费减半,这样的条件和师资力量,不愁吸引不到优秀生源的加入。
尤其是学校全面采取寄宿制,使得学校对生源的有效覆盖面积,远远超过走读制学校。
黄老、姜秀萍和几位校长组成的筹备小组,正在研究香江和国外学校的奖学金制度与校内勤工俭学制度。
如果结合国内的特点,这些制度陆续的话,不仅对品学兼优但经济情况不佳的学生会有巨大的帮助,对其他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实践能力,也必将会有显著地提高。
“真的吗?那太好了,不过,我听玉洁说,学校在圆明园那边,上下学会不会太远了?”王欢很高兴,但还有疑问。
“学校是寄宿制,周六放学后可以回家,周一上课前到校即可。家离得远,问题不是很大,反正每周顶多跑一个来回。
还有些政策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