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东家带着小二,肃然站在门口,对着前行的队伍行礼。
忽然,前头街上一个白事儿铺子里,掌柜的带着伙计,捧着白色的纸钱,向天空挥洒,“路途遥远,穷家富路,小人进献各位好汉一些车马钱!”
纸钱,漫天飞舞。
风一刮,满地皆是。
“黄泉路迢迢,英雄不折腰。阴差鬼役出来拿钱,各路小鬼也有供奉。莫滋扰了我大明儿郎,让他们安心上路!”
白事儿铺掌柜的声嘶力竭的呐喊,似乎是他的女儿,一个梳着两根小鞭的小丫头,跌跌撞撞的追着木柜队伍,手中的白花,竭尽全力的放在一口木棺上。
扑通一下,因为跑的快了,小丫头仰面跌倒。
可她却没有哭泣,而是跪坐着,对着从她身边前行的队伍,双手合十虔诚的祷告。
长街的尽头,出现几个僧衣上带着补丁的僧人。
他们低头,合十,站在路边。嘴唇一动一动,显然是在念诵经文。
寒酸破败的袈裟毫无光泽,但他们的脸上,却有宝相的光芒闪动。
巷子中的酒肆歌楼房门紧闭,姹紫嫣红的招牌撤了下去。平日依窗卖笑的姐儿,偷偷的在窗户的缝隙中朝外望,美目通红,默默落泪。
街边摆摊的婶子大娘,放下手里的家什,用脏兮兮的围裙揉着通红的双眼。
这时代,没有什么壮怀激烈的口号,更没有什么高岸伟杰的价值观。
但,人有心。
京城的百姓们都知道,这些战死的男儿为何而死!
等木棺的队伍穿过长街,走过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时候。
年轻的士子们,已经自发的站在大门口,遥对队伍行礼鞠躬。
但他们之中,有几个世子却背负长剑,挺直腰杆。他们虽没有拜,却满怀憧憬眼含热泪的喊着座座木棺,口里念念有词。
离他们的近的人,听清了。
他们念的,是一封信。是他们少年时的同窗,写给他们的信。
“诸学兄在上,弟自幼束发读圣贤书,有匡扶社稷,安家国天下之心,却奈何无科举晋身之才!”
“科举无望,继续苦读不过是浪费大好年好,于国于家于己毫无裨益!”
“武学招生员在即,思来想去,弟欲投身军旅。”
“虽说文武殊途,但都是为了家国天下,殊途同归!”
“不为大明状元郎,赳赳武夫又何妨。长剑在手书在心,虎啸龙吟镇边疆!”
队伍过去,念信的人已泣不成声。
他们已得到消息,他们在投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