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也没断了联系。京城里的勋贵世家就这么多,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几乎没有攀不上亲戚的人家。
就连新昌侯府也有个老姑奶奶嫁的就是安宁伯府,只不过那一支分家分得更早,如今除了年节里已不怎么往来了。
起初这东西就几页纸,是武承安主动写给孟半烟的,为的是让她嫁到侍郎府能从容些。没想到孟半烟只用了两个晚上,就把侍郎府与安宁伯府各房的关系给记牢了。
之后也没让武承安闲着,本家的记清楚了就让他写旁支的,亲戚朋友关系记完了便记门客学生。
武靖前几年还做过乡试主考,那一年一州的学生都算得上他的门生故吏,光是这些人里如今在京为官或是等着授官的就有好几个。
以往这些人都是武承定和他妻子柳娟儿在交际往来,武承安要成亲,往后即便武承安身子不好不能在这上面耗费精力,但孟半烟却不能两眼一抹黑,问什么都不知道。
孟半烟对这些十分上心,拿出当年跟老爷子学酿酒的劲头,武承安也不敢拖了她的后腿,这些日子有精神就泡在书房里,连纸笔的抛费都多了。
武承安院里的下人奴仆去公中支东西,从来都是领取银钱或是药材,近一个月连着两次支取宣纸笔墨,别说账房管事好奇,就连侍郎府的西席汤先生也专门往武承安院子里去了一趟。
汤先生说来也是举人,却一直未能得中进士。武靖欣赏他为人正直又不迂腐,便招揽进府里来做了个门客,后来武承安和武承定开蒙之后,武靖就顺势请了他做府中西席。
可惜武家几个男孩儿都不是读书的料,武承安聪明却身子不好,一个月里有大半个月都在请假,剩下小半个月天天迟到早退,多用功一点就要病一场,后来就干脆不去家塾了。
武承定也聪明,但聪明却没用在正道上。头几年汤先生还耐着性子跟他讲道理,后来眼看着他把心思全放在如何钻营上,也慢慢不管了。
眼下府里还剩武承宪和两个庶女武承宜和武承蔻在读书,武承宪一门心思要习武要从军,汤先生对他的唯一要求只要别出门闯祸就行。
武家的女孩儿向来都要读书,武承宜和武承蔻都是谢姨娘所出,性格却完全不一样。长女武承宜是个要强的,在读书这件事上也一样,她的功课也是武靖夸过最多的。
武承蔻却是个不争不抢的性子,什么事都是过得去就行,读书如此跟姐妹好友在一起玩儿也是如此。要她为了汤先生布置的功课点灯熬油,那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多做一个荷包来得划算。
三个学生各有各的好处也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