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赵兴在授官前增加一道考试,就有人不满选择叛国,在赵兴看来反而是好事。
这种人,能指望他对朝廷忠心么?
若是有一天辽国和西夏打过来,这种人说不定就直接投降了。
韩章出列道:“陛下,臣认为裁剪一些部门和精简官员十分不妥。一旦这么做,就会出现大量官员无法安置,必然会引起大乱!”
“臣附议!”
之前质疑的官员并不多,但是在这件事上,在场的官员全都出列附议。
在场之人家中亲族不少人都在官场之中,若是按照赵兴制定的章程,裁剪掉一些部门,谁知道自家亲族所在的部门会不会裁剪,甚至自己会不会被精简掉?
“既然诸位爱卿都觉得这条不妥,那就暂时搁置,先议别的吧。”赵兴说道。其实精简官员,裁撤一些部门,这件事才是他最想做的。
大宋官僚体制过于臃肿,不仅是负担,还让运转效率变差。
可是赵兴也知道此事的阻力,暂时是行不通的。
他之所以还是提到了,目的就是为了求上得中。
赵兴制定了许多整顿吏治的政策,必然会有一些遭遇强烈抵触。
可是这些官员也清楚,不可能全部阻止,否则只会激怒赵兴。
因此他们只能选择一部分反对,因此在之前有官员反对的时候,许多人都没有开口,为的就是反对对他们影响最大的那几项。
赵兴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其中特意制定了几条反对阻力大的,就是留给官员们反对的。
事情果然如赵兴所想的去发展,他故意抛出来的那些,遭到了极大的反对,不得不‘妥协’。
而因为他的妥协,在其他的‘小’事情上,这些官员反对阻力并不大。
他制定的政策有十几条,最终没有通过的只有四条。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不过赵兴制定的只是大致框架,具体如何实行,还得仔细商议,制定详细的制度章程。
小朝会一直持续了一个上午,中午赵兴直接在垂拱殿设宴,饭后才让众人回去,却单独留下了曾公亮。
“今年武举朕准备亲自前去观看,对于入选的赏赐也提高一些。另外,让各地官府进行初选,入选的由官府提供路费,到了汴京后,朝廷负责他们在武举期间的食宿!”赵兴说道。
“陛下,若是如此做,费有些太大了。”曾公亮皱眉道。
武举和科举不同,武举没有层层选拔,而是参与之人直接到汴京来,参与初选,筛选掉一些碰运气的和凑热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