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砖材料为黄土、碎草、水和些许草木灰,混合搅拌而成。
制造土砖时将调配好的泥土堆进长方形的夯土板中间,然后由数名成年男人用木杵砸实,待一层土砖被压制的足够结实紧密后,再慢慢往上盖。
这种夯土房墙壁十分厚实,能够达到七八十厘米左右,虽然看起来蠢笨肮脏,但实用性很强。
在寒冷的北方,夯土房的御寒保暖能力比砖房还要强,晾干以后,坚固度和抗震性能也不弱。
就是建造过程太麻烦了,需要半个村庄的老少爷们一起出动。
而且只能盖一层,墙越高越容易塌,同时怕洪水,怕风化,容易掉渣,这才被砖房淘汰。
陈舟并没亲眼见过建造土房的工序,只听他姥爷提起过老一辈人的艰苦和智慧。
除夯土房所用的黄土外,在水泥厂工作后他还知道另一种黏土——高岭土。
这种土呈白色,与石灰岩混合后可用于制造水泥,也能用于烧制陶瓷,或是做黏土工艺品。
同黄土相比,高岭土更美观,黏性更强,更适合砌墙。
神秘奖励给的那一大箱土中,白色的便有可能是高岭土。
但那些土的数量实在太少了,砌个墙根都费劲,想供应大规模使用还是要在岛上搜寻。
早有砌墙的打算,陈舟一直没忘记观察临海山峰附近的土质。
河岸土壤松散肥沃,底层掺杂砂石,适合种植根系不发达的草本植物;
林地低坡常年承受雨水冲刷,表层土坚实难以挖掘,高坡土为黑色,富含腐殖质,且土层厚实,可以种树栽;
山峰阳坡有灰土和黄土,掺杂砂石较多,土壤干燥含水低,或许有适合砌墙的土;
还有河道两侧的淤泥,河底的泥沙,干涸河床中的泥土,也值得一试。
陈舟从未学习过有关土壤和砌墙方面的知识。
在这座岛屿上,没有资料可供查阅,他能做的只有不断尝试、学习改进。
挑着扁担,绕着山腰转了半圈,装了两桶不同的土壤,回到窑洞前倾倒在地,随后他再次出发。
如此反复折腾,到天黑时,窑洞门口已经堆起了十多个颜色各异的土包。
提前准备好凉水和碎草叶,陈舟按照大致相仿的比例往土包中浇水,添加碎草叶。
然后他拿起木锹翻动搅拌,直至松散的土壤变成泥浆。
清理砂石时特意挑选出适合砌墙的岩石,就等这一刻。
用一把卷刃的铁片刀当抹子,陈舟回忆着老家瓦匠的手法,拿起石块涂抹和好的泥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