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给夫子月钱,不是读书孩子家单独给。”
“对,我们也回去找村里商量过,我们村人多,六十户,一家人一年一百文钱还是掏得出来的,孩子上学的再多给点,他们都答应了。”
掏钱的事,是人总会心疼的,但看着徐家村一天一天的在变化,他们实在是眼红得紧。
第一年来学习时,徐家村各户虽然修了新房但都是草顶,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具。
今年全部换成瓦房,现在还有几户在翻盖屋顶。
第一年学堂就两间房,他们来学习还睡草铺。
今年来虽然还是住在学堂里,但已经是几张竹床,还有新被褥。
最让他们惊讶的村里居然有人专门看奶娃子,不用把孩子带到地头晒,不用关在屋里哭。
这种事情听都没有听过,谁家不是把孩子拖一天算一天长大的。
每次把徐家村的事拿回村去说,村里人都不相信,又不得不信。
从徐家村学了技术回去,种粮食的确有增产,每家人也多了三五百文收入。
这世道上,谁家有点新法子都是想方设法藏起来,只有徐家村明晃晃让人来学。
实习生们问起,徐家村的人就说这些法子全是书上的。
多读书就会很多东西,会写诗的夏秀才同样会相牛,毛没长齐的孩子会算账。
每次来徐家村不光是在学堂听到孩童稚气的读书声,就连在地里都能看到孩子们边干活边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