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说道:“对,胶水销量越大,那各方面的成本就都会降低了,特别是原料采购成本。”
“嗯,那这件事就这样,后面配合好3m就行了。”杨文东说道:“老魏,我们现在核心的任务,还是提高拉杆箱的产能,特别是如果能够与3m达成合作协议,那订单量必然会超过产能。”
“好的,只是现在运输方面会有很大的问题。”魏泽涛说道:“我昨天查询了下香港去美国的货物成本,一立方米的报价是21美元,而一立方米,最多能够放下10个行李箱。
那光是运输成本,一个箱子就要12港元左右,再加上码头搬运成本,那到了美国的售价,就太贵了。”
“这个问题,的确麻烦。”杨文东点点头,集装箱没有出现之前,海洋运输成本贼高。
甚至70年代能够出现全球自由工业化,也是因为集装箱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原因。
只是,他纵然知道集装箱,可这个东西不是创意问题,而是基建问题,集装箱海洋运输的概念也早就被提出来了。
美国或者欧洲那边,其实已经有集装箱的船了,但能够卸货的港口却非常少。
这就需要全球范围内一步一步的进行货柜革命,香港这边,应该会在60年代末开始,这离现在还是比较久远的。
或许以后,他有机会插上一手,但现在还是不行的,光是一个港口码头的投入,现在的他,身价再高十倍也搞不出来。
魏泽涛又说道:“对,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大不了美国那边先卖的贵一点,这是新事物,3m也有这个能力。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行李箱太占空间,如果大规模出口的话,很多时候恐怕连船上位置都订不到,因为现在出口的船位也是很紧张的。”
杨文东想了想,说道:“所以你的意思是,自己买船?”
“如果想要做好欧美的行李箱市场,我觉得这是必须的。”魏泽涛点头说道:“不然,光是运输这一项,就能卡死我们。”
“航运?”杨文东想了想,说道:“那买什么样的船?”
“二手的。”魏泽涛说道:“一条不算很旧的万吨二手船,一般50万美元左右,内部空间接近上万立方米,我们的行李箱方方正正,可以轻松放进去5-7万个。
如果按照正常的报价,算上油费及运营费用,一年跑个10次就能回本了。
更不要说,有了自己的船,时间方面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一切都可以控制在自己计划之内了。”
“一次性5-7万个行李箱?”杨文东想了想,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