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高拱当初和张居正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两人虽然都知道吏治需要整顿,可轻重不一。
高拱认为要加强对吏部铨选之责的监督,只有选出好官才能恢复天下清名。
而张居正则觉得他是理想主义,很难实现,既如此还不如直接针对百姓苦难颁布有针对性的政策,缓解百姓的疾苦。
特别是高拱提出解决人才的办法,张居正是绝对不能认同的,即便那个时候他们俩管理着国子监。
高拱认为“必以进士、举人相间选除,杂流、迁谪姑不必用”。
进士、举贡、吏员三途并用,基本上就能缓解张居正担心人材匮乏的难题。
在具体的官员任用问题上,高拱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认定“人各有所长,以所长治所事,则人既得展其能,事亦可底于绩”。
还有其他选人用人之想法,大多对官宦之家不利。
这些借助家庭权势做官的豪贵子弟占据官场资源,很多是庸碌或纨绔的无能之徒,高拱就认为“有才不用,与无才同;用不当才,与不用同”。
而且高拱坚持“在其位谋其政”的理念:“国家用人,欲其修政,而非徒豢以禄也”,因此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每一个官员的价值,并不拘泥岗位。
只不过,这一切都在他被满朝官员联手弹劾中灰飞烟灭。
要说高拱心甘情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虽然他是用戏谑的眼神看着卲方,可敏锐的邵方还是从高拱的眼神中看到了转机,那是眼底一丝不甘。
这,或许就是出于一个武功高手敏锐的感观。
对于他们这些江湖中人,所谓的练武可不仅仅是练招式的熟练,而是要练出一种肌肉记忆。
双人对战,就靠一双眼睛盯着对手,从举手投足间对他们的打法做出预判,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招式进行反击。
思考,那是不存在的,完全就是一种感觉,下意识的动作。
所以,武功高手有一双观察入微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
“高阁老,邵某知道,现在说什么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可邵某已经为此次京城之行有了清晰的计划,做了充足的准备。
高相先前之言,邵某并不苟同,若在下那些老乡真的是无能之辈,阁老他日重掌内阁之时,大可不启用他们就是了。
在下来此拜访,实在是因为听他们说起高阁老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可惜遭到朝中奸人算计,才不得不告老还乡。
当今天下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正需要高阁老重掌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