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破人亡。
而当广大的,食不果腹的清末百姓,仰头看着幕中众多丰盛的美食,还有后世人幸福安定的生活环境时,心中的悲苦和渴望化作泪水,流落满面。
……
城市和美食领略完,幕开始转向后世的出行方式。
到普通人开的两轮电动车、轿车,大到公共交通的公交车、地铁、高铁,乃至飞机。
速度、形态、动力来源,每一样都让古人们惊奇。
尤其是庞大的钢铁巨兽飞机,居然能够搭载着众多乘客在上飞行,更是让他们无法理解。
嬴政:“这些比战马和战车还要快得多,承载人数和货物数量也要多得多的器物,究竟是如何动起来的?
若是我大秦有这等神器相助,这下再大,我大秦兵马都能不日可达,哪还有我大秦打不赢的仗?哪还有外族能靠骑兵优势趁隙犯边?”
嬴政身后的蒙恬道:
“陛下所言极是,不过看样子这些乘具都需要在特定的道路上才能驰骋。
却也由此可见,我大秦不惜耗费民力修建驰道是对的,后世这般大肆建造道路和乘具,定然也有提高运兵速度和统筹全国的用意在其郑”
……
借着高铁的极速行驶,幕的画面渐渐从城市转变到农田村庄。
大片金黄规整的稻田赏心悦目,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茎杆,给人满是丰收在即的喜悦。
全自动的水稻收割机一路翁鸣而过吞噬着水稻,经过复杂的机械运作,被吞噬的水稻直接完成收割、脱粒、打包、碎草还田。
如水流般不绝而下的稻谷落入编织袋,又一次带给古人强烈的震惊。
水稻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种植,但是五谷里面一开始并没有稻,后来成为主粮,种植面积完全胜过其它作物的时期是从唐朝开始的。
所以唐朝之前古人们虽然也会惊讶于后世水稻的产量,但唐朝之后的朝代对茨感受更为直观。
明朝,应府。
从贫苦中发迹的朱元璋,深刻体会百姓的困苦和粮食产量对于百姓而言就是一牵
即便当了皇帝,也仍没有忘记他们明朝的水稻普遍挂多少穗,一亩又能产多少粮。
“这,这稻子单株居然有如此多的谷粒!?那亩产又该有多少?
我大明一亩上田一季产稻仅有两石,不过三百多斤,这稻穗比我大明的水稻稻穗多了数倍,一亩产粮岂不是得有大几百斤,乃至上千斤?
若是我大明的百姓都能换种如淳子,我下百姓哪里还会被饥贫困扰?
这后世能有如此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