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使得其形状分离现象减少,可以保证长期的产量稳定。
人类显然等不起那么漫长的时间。
既然形状分离问题无法解决,那么如何解决杂交稻必须自花授粉限制,实现低成本大规模量产一代杂交稻种,就成了新的突破关键。
后世便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以雄性不育系水稻作为突破口实现了这一目的,并在之后用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研究出了亩产高达2400斤的超级杂交稻。
这个人名为袁隆平。】
这才使得其形状分离现象减少,可以保证长期的产量稳定。
人类显然等不起那么漫长的时间。
既然形状分离问题无法解决,那么如何解决杂交稻必须自花授粉限制,实现低成本大规模量产一代杂交稻种,就成了新的突破关键。
后世便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以雄性不育系水稻作为突破口实现了这一目的,并在之后用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研究出了亩产高达2400斤的超级杂交稻。
这个人名为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