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未转化为国家税收。
但是因为张居正改革时清丈土地,严明吏治,政治经济情况远胜于崇祯时期。
另一个造成崇祯时期财政收入落差如此巨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崇祯为了收回权力铲除了殉。
公元1625年,启帝在西苑乘船游玩时,因大风船翻落水,虽被救起,但身体落下病根。
后服用“仙方灵露饮”等所谓“仙药”,其身体状况愈发糟糕,最终于公元1627年在乾清宫驾崩,年仅23岁,在位仅七年。
因为启帝真正的死因存疑,且因为殉的原因启帝与东林党的矛盾深厚,所以后世有阴谋论提出启帝的死与东林党密切相关,也被后世的人们戏称为明朝皇帝“易融于水”。
虽然启帝的死没在正史上留下政治斗争的记载,但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成为明朝过早灭亡的关键转折。
由于启帝早逝,又没有子嗣,所以继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谥号思宗烈皇帝,即明思宗,年号崇祯。
崇祯是典型自幼接受儒家文化成长的皇室。
儒家里的忠诚、仁爱、礼义,也构成了他的道德观念、治国理念和文化素养。
但他最缺乏也最应该接受的却是帝王之术。
年仅十六岁登基的他,怀揣着最炽烈的振兴国家理想。
当时魏忠贤掌权期间,其党羽遍布朝野,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污腐败、陷害忠良,致使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腐败不堪。
在崇祯自幼塑造的观念中,这当然是奸佞当道的乱世之象。
更重要的是,在东林党这群伟光正形象的“忠臣义士”诉苦中,就是殉的蒙蔽先皇、贪污腐败、迫害忠良,导致了国家变成了如今这副局面。
于是将政治想得简单聊崇祯,坚信只要铲除殉扶持忠良,就能贯彻改革澄清玉宇。
崇祯面对势力庞大的殉,采取先行放低姿态取信魏忠贤。
随后开始有计划地提拔东林党亲信,逐步减除魏忠贤的党羽。
对李朝钦、裴有声等殉成员的请辞要求,一概应允,以此削弱魏忠贤的势力与影响力。
魏忠贤当然也能察觉出不对来,但他一个依附皇权的太监,能做的也就是向崇祯帝进献美人,以期靠美饶枕边风能改变崇祯帝对政局和对他的看法。
崇祯帝虽接受每人美人,但也会命人搜身。
就连食物崇祯帝都只吃自己让亲信带入宫中的,摆明了魏忠贤还是无法取得皇帝的信任。
最终登基后仅用了三个月的崇祯,便在东林党群臣的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