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的美国,绝对不可能以低廉价格资助日本。
这一点从日本二战期间的军费暴增也能看出。
1937年日本军费开支仅为三十三亿日元,到1944年时军费开支已占Gdp的98.5%,1945年军费开支预算超过八百亿日元,已高于当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倍。
这些数据已经能够证明,日本在侵略战争期间不甘心失败而陷入的彻底疯狂。
庞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伴随的就是生产力被急剧压榨,民用工业被迫转为军工和军需品生产,国家经济和资源储备严重透支,表现出来的就是日本国内外军民生活水平直线下滑。
在战争后期,日本因本土粮食产量不足,从中国掠夺的粮食也远远填补不上缺口,从而导致粮食供应出现严重危机。
其每人每的主食供应量,从战前的四百五十二克下降到了不足三百克。
而要维持正常的人体运转和营养及维生素供应,每日主食应需三百五十克、蔬菜三百克、水果三百克、肉、禽、鱼、蛋等动物性食物一百二十克 ,大豆及坚果类二十五克,奶及奶制品三百克。
在极度缺少其它食物的供应下,日本后期区区三百磕主食甚至已经不足以维持饶基本消耗和健康。
大米供应不上,就连芋头、南瓜,甚至是军马的饲料豆饼都被日本平民疯抢用以裹腹。
日本原本供应军队的精米和各种肉与水果罐头,到了后期也被替换成了糙米和用麦粉与鱼粉制作的军粮,而所谓鱼粉实际是过去作为农田肥料的干鱼粉。
就是这样的军粮都还无法保障供应。
只能偶尔靠打猎、捕鱼或抢劫当地平民来获取肉食。
有些部队甚至偷偷用武器弹药与中国军队交换口粮,预感到战争注定失败的部分在华日本人,也会用武器弹药拿来换钱,给自己预留后路。
整个抗日战争过程,几乎与《论持久战》预言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一模一样。
而《论持久战》创作于1938年5月至6月,当时距离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仅相隔了十个月,抗战则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
《论持久战》的创作之初,便从知彼知己的这一基础,对中日双方的战争本质,早在战争结束的七年前便做出了精准而全面的过程和结果论述。
而《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与给当时深陷绝望和迷茫的中国军民带去的意义和希望极其重要。
当时的中国全国上下都对接连的战败和既迅速又庞大的国土沦陷深陷绝望,以至于亡国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