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人数最多时曾达到三十万人上下,但在1933年下半年,在残酷的生存环境和日寇大规模围剿下大部瓦解,只剩下少部分继续坚持斗争。
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分派杨林、杨靖宇、童长荣、赵尚志,冯仲云等共产党人在东北创建由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1933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东北各地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大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6年时,中共在联合已经付出巨大牺牲伤亡惨重的抗日义勇军余部基础上,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
虽然东北抗日力量组成了统一的建制,但是抗日条件依然极为艰苦,且人员数量已经大不如早期东北抗日武装整体规模。
他们面临东北地区漫长严冬的同时,在日军实邪归屯并户”“坚壁清野”等政策下,不仅要忍受饥饿、寒冷,还要时刻躲避敌饶搜捕和围剿,生存和斗争环境极为恶劣。
据统计,东北抗联在十四年抗战中消灭了十七万三千余名日军,击毙的日军少将、中将超过十人。
并广泛打击日军的哨所、运输队、矿山、采木场等目标。
破坏了日军在东北的经济掠夺和战略部署,对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造成极大冲击和伤亡的同时,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在东北的军事力量,使其无法全力向关内进攻,为全国抗战分担了压力。
由于惨烈的作战,东北抗联部队从最多时三万余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足两千人,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一百余人,其中军级干部三十余人。
1940年2月23日,作为东北抗联主要创建和领导人杨靖宇,陷入五五夜没有进食,左臂负枪伤,只剩下他孤身一人被两百余日伪军包围的情况。
日军指挥官试图劝降,杨靖宇却依然用最后的气力决绝道:
“区区日本四岛,断无亡我中华之力!
我虽然仅是华夏一匹夫,然以堂堂七尺须眉,抗日救国之信仰,坚如磐石,富贵不可动摇。
今日得以血溅山河,我足矣!”
最终随着日寇一声枪响,他永远倒在了他挚爱的黑土地上,年仅三十五岁。
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寇刨开了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除了杨靖宇外,还有诸如王德泰、赵尚志、汪雅臣等抗联将领壮烈牺牲。
许多抗联战士和义勇军战士,也在战斗中英勇献身,或因冻饿伤病而死,不少战士在被俘后遭受残酷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