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由此进入第二阶段。
而此时的黄(维)兵团也在孤军深入之下进入了中原野战军的伏击圈。
从四面八方不断传来的敌情,让十二兵团终于醒悟过来,从南坪集解放军“溃逃”,他们决定渡河追击开始,他们就已经陷入了解放军早已布置好的圈套。
但当时中原野战军是以十二万兵力包围十二兵团的。
双方兵力相差无几,而且火力与武器配置方面,十二兵团还占据着极为明显的优势。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十倍围之,五倍攻之,倍则分之。
十倍才可保障包围能够稳妥进校
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中原野战军分明是以弱的包围强的,这在整个战争史中都是极不合理的一幕。
所以尽管解放军拥有远胜国民党军的战斗意志,此时的十二兵团若是审时度势及时突围还明显来得及,解放军的包围圈兵力和火力相对薄弱也很能围得住。
而十二兵团为什么没有选择及时突围,进而造成最后被解放军顺利全歼,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或者是国民党内部素来就存在的毛病起到了作用。
其一是被戏称为“已被策反”的委员长认为,绝对精锐的十二兵团可以顶得住解放军攻击。
令其“就地固守”以牵制解放军主力,尽可能以防御态势对解放军造成杀伤,等待其它兵团驰援后内外合击,大举反攻。
其二,国民党内部素来就有需要靠“愚忠”来博取信任以此上位的潜规则,十二兵团主将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被“就地固守”命令影响的他,连最基本的战场判断能力都丧失了。
其三,这个倒不能是为什么没有选择突围的原因了,而是为什么错过时机后就突围不了了。
委员长虽下令让其他兵团救援十二兵团,但各兵团或是为了自保避战,或是被解放军阻击甚至是包围,无法对十二兵团形成有效救援。
只能孤立无援地面对解放军的十二兵团,在解放军逐渐收缩包围圈,形成更加严密且坚实的包围后,十二兵团再想突围都已经晚了。
而随着解放军稳步压缩包围圈,十二兵团面临的困境愈发突显。
从来都不得人心的国民党军,走到哪里老百姓都避着他们,躲着他们。
困守在双堆集的十二兵团,别是筹集粮食了,就是连老百姓都见不到一个,都跑光了。
不光找不到粮食,就连基本的饮水,跟生火做饭取暖的柴禾都极为紧缺。
老办法空投物资就成了十二兵团唯一的补给来源。
但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