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决定将赵晨的事记录在日记中,留待日后细细品味。
……
“老王,吃饭没?”李守义看到路过的文物鉴定专家王教授,打了声招呼。
“吃了,那个收古董的子,下次来了,让他去我家一趟,我那有几件老物件。”
“行,我告诉他。”李守义扶着王教授到一旁的长椅上坐下,张大爷也过来帮忙。
两位老者坐在长椅上,聊着,丝毫不在意春日的微风,或许他们已经历过无数的春秋,早已习惯。
……
巷子里,赵晨戴着草帽,骑着自行车,大声吆喝着:“收古董了~收老物件,收书画瓷器,收玉器和青铜器~收古董了~”
空中飘着柳絮,街道因行人稀少而显得格外宁静,自行车自如地穿梭在巷弄间,两旁的建筑古朴典雅,电线杆和电线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画面。
过往的行人若是有古董要卖,便会喊住赵晨,让他停下。
收古董这行,过去也桨寻宝”,分为两类,一类专收高价值古董,这类人多出没于富贵人家,行事颇为隐秘。
他们往往带着古籍善本,到富贵人家中展示一二,然后静待鱼儿上钩,再用古董换取更多珍贵之物。
这类人,只走富贵巷,不入寻常家。
而另一类,则专收民间古董,走街串巷,凭的是一双慧眼和一口好口才。
后来这行逐渐式微,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寻宝”的新风桑
但即便如此,也鲜有年轻人愿意投身其中,都觉得这行当既辛苦又不体面。
重生前赵晨本是西安古城博物馆的一名六十多岁的老员工,几乎每年都能看到文物出土或是博物馆花几十上百万从外面把文物买回来。
而自己这一辈子都是听从家里的安排,兢兢业业的拿着那点微薄的死工资,如今重活一世,自然不会浪费脑子里的知识和记忆,必须先他们一步把古董弄到手。
在那个年代,很多单位都遵循“子承父业”的传统,许多回城无业的青年都会选择这条路。
赵晨回来后被分配到了博物馆,比后来那批人占得先机。
然而,现在。
他果断却放弃了这份所谓体面的工作,选择了收古董,气得父母差点与他断绝关系。
要知道,为了让他能第一批返城,家里人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为了让赵晨能够顺利赶上返城的列车,赵明辉是磨破了嘴皮,文物局局长的门槛都快被他踏平了,连那雕花木门上的铜环都被他的手指磨得发亮。
谁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