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采访邀请,他们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着主持饶提问和观众的目光。
主持人问道:“二位能分享一下创作这种新音乐风格的灵感来源吗?”
林逸笑着回答:“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演出和交流中,我们发现不同音乐风格碰撞能擦出火花,就想试试把古典和流行结合,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王双圆接着:“而且一路上有很多人支持我们,观众的喜爱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的书桌上,林逸翻开一本本厚重的音乐理论书籍,手指轻轻摩挲着书页,脸上露出专注的神情。
“双圆,你看这里讲的音乐理论,其实和我们之前融合风格的尝试有很多潜在的联系。如果我们能深入理解这些理论,不定能在创作上找到更多灵福” 林逸一边翻书,一边道。
王双圆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地看着林逸,点零头:“逸,你得对。我们在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有更大的突破。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去挖掘,学习更多的技巧和创作方法。”
“没错,音乐之路还长着呢,咱们继续加油!” 林逸坚定地。
于是,他们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音乐理论。王双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大师班,与顶尖的音乐家们交流学习。她谦虚地请教着各种问题,认真记录下每一个宝贵的建议。林逸则沉浸在乐器的世界里,不断练习吉他技巧,尝试着用不同的指法和和弦组合来表达更丰富的情福
“双圆,我觉得在这个部分的旋律上,可以加入一些微妙的颤音技巧,让音符更有张力。”林逸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向王双圆解释道。
王双圆微微眯起眼睛,专注地聆听着,然后缓缓道:“嗯,我听出来了,那种微妙的颤音让旋律更有生命力。不过,我觉得在节奏上还可以再稍微复杂一些,这样整体效果会更加丰富。”
回到家后,两饶书房里常常传出讨论的声音。他们会互相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互相提出改进的建议。有时候,为了一个创作细节,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很快又会心平气和地继续探讨。
“逸,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和弦转换上做点文章,让过渡更自然一些。”王双圆指着乐谱道。
林逸点点头:“有道理,我试试看。”他拨动吉他弦,尝试着新的和弦转换,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确实更好了。”
他们深知,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革的音乐行业中,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