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保持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王阳明获得快乐的几个重要因素:
1,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心的存在,这就是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有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想要活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了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然后,其它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事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困了眠,只此修行玄不玄。
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处觅神仙。
简单来,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当下的人,不对过去无谓的得失计较,身心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福
2,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这只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王阳明: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惟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少一点欲求,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