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说了,今年的寒冬比以往来的更早、更寒冷,而且这个寒冬持续的时间会比以往持续的时间更久。”
“寒冬多持续一天,那么大齐赈灾的难度就会上升一个台阶,如果灾民为了生存吃掉了春耕的种子,即便度过寒冬,灾民依旧无法妥善安置。”
“所以,要做最坏的打算。”
听到庆言的解释,伍优也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
相比较大吴,大齐的气候的确来的更加寒冷,一旦入冬,大齐子民的日子很更加难挨。
以往,每到寒冬都会有灾民出现,也有灾民因为生活难以为继,成为流民。
好在怀真帝算的上是位明君,在安置灾民的的问题上做的还算不错,并未让大波流民的出现。
当大量流民出现,那些人就会如同蝗虫过境一般,走过的地方基本上也不会剩下什么。
而那些本就勉强度日的子民,遭受流民的劫掠之后,也就成了流民。
久而久之,流民的队伍人数就会越来越多。
当流民的人数成规模之时,就会产生哗变,出现叛军。
一旦出现这种苗头,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只要给口饭吃就会成为悍不畏死的死士。
他们只是为了活着,又有什么错呢?
而当军队面对流民之时,就会让他们无法如同面对敌人一般战斗,毕竟那些流民也是王朝的子民。
而这种情况,也是那些有心之人愿意看到的。
而庆言担心的,就是庭前燕会在这种事情上大做文章,一旦让庭前燕借机笼络大批流民,再加上庭前燕蓄谋多年,自己这次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庭前燕之人自不会浪费一个这个机会。
所以,这时候要做的就比拼时间。
到底是庭前燕收拢流民的速度快,还是大齐赈灾做的及时!
庆言之所以觉得庭前燕会从大齐下手,而非大吴。
只因为大吴位于南方,寒冬对于大吴的影响都会小上许多。
如果大吴赈济灾民做的及时,或许都不会聚拢流民。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吴治国之道,相比较大齐要完善的多,底层的胥吏在庆言的提醒下,铭献帝已经有所察觉,想来已经在铲除那些害虫了。
再加上周氏被清算,朝中官员也被清理了一批,那些想发国难财的官员,也该掂量掂量了。
而大齐的情况,庆言比谁都了解。
他就是从底层士卒摸爬滚打上来的,接收了原主的记忆后。
原主当捕快期间同僚做的以权谋私、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