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年轻人们围拢过来,眼中满是好奇与敬畏。其中一个名叫苏瑶的女孩,来自偏远山区,她心翼翼地触摸着书页,问道:“姜老师,这些古文晦涩难懂,我们该如何下手呢?”姜稚微笑着看向她,耐心解释道:“这确实是初学者面临的难题,但不要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从熟读原文开始,逐字逐句理解,再结合历代医家的注释去领悟其中深意。同时,要多观察临床病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精髓。”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稚为这些年轻人制定了严格而系统的学习计划。每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庭院,年轻人们便齐聚在书房,诵读经典医籍。他们的声音清脆响亮,回荡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是在向古老的医学智慧致敬。诵读过后,便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姜稚深入浅出地讲解着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穴位、方剂配伍等知识,她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深奥的医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比如,在讲解经络穴位时,姜稚拿起一个人体模型,指着上面的穴位道:“经络就如同人体内部的交通网络,穴位则是这个网络上的关键站点。气血通过经络在全身循环往复,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当某个穴位受阻,气血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就像道路堵塞,交通就会瘫痪一样。”年轻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重点。
午后,阳光温暖而柔和,姜稚便带着他们来到家中的药房。药房里,一格格的药柜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琳琅满目,香气扑鼻。姜稚逐一介绍着这些药材的名称、功效、性味归经以及炮制方法。她拿起一味黄芪,道:“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但不同的病症,使用黄芪的方法和剂量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大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着,她又拿起旁边的当归,“当归,被称为‘妇科圣药’,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止痛,在许多妇科方剂中都有它的身影。”
在讲解的过程中,姜稚还亲自示范药材的炮制过程。她熟练地拿起一把切刀,将一块生地黄切成薄片,边切边:“地黄经过炮制后,功效会发生变化。生地黄清热凉血,而经过蒸制后的熟地黄则重在滋阴补血。炮制的火候、时间、辅料的运用,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药材的疗效。”年轻人们围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一个细节,有的还不时提出问题,姜稚都一一耐心解答。
除了理论学习和药房实践,姜稚还特别注重临床实习。她带着年轻人来到自己义诊的诊所,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