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国,齐王对大秦的人工智能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齐国向来注重学术研究,其稷下学宫人才济济。齐王表示,愿与大秦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探索智能算法的优化与应用。
在楚国,楚王对大秦的生物技术成果十分关注。楚国自然资源丰富,在草药研究与农业种植方面有独特优势。楚王希望与大秦合作,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探索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更优良的作物品种。
燕国则对量子科技表现出兴趣。燕国地处北方,军事防御任务艰巨。燕王希望与大秦合作,研究量子通信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以提升燕国的军事通信安全性。
林宇得知各国的回应后,欣然同意合作。他组织了多支联合科研团队,分别前往各国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大秦不仅能吸收各国的先进经验与技术,还能将自己的科技成果推广出去,提升大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开启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尽管大秦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但随着探索的深入,诸多瓶颈也逐渐显现。
在人工智能领域,“智枢”虽能处理一些简单问题,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其智能水平仍显不足。它的运算速度受限于机械结构,无法快速应对大量数据的处理需求。而且,在学习新知识方面,“智枢”依赖人工输入,缺乏自主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的能力。
生物技术方面,虽然培育出了耐旱粟种等优良作物品种,但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层面的奥秘时,却因缺乏有效的观测和操作工具而停滞不前。在医学上,对于一些疑难病症,即便运用新发现的穴位刺激法,也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治疗效果。
量子科技领域,虽然捕捉到了一些奇异现象,但距离真正理解量子的本质、开发出实用技术还相差甚远。研究所需的高精度仪器和复杂理论体系,在大秦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下,难以构建。
面对这些瓶颈,林宇召集科技院的全体成员,鼓励大家道:“诸位爱卿,我们如今遇到的困难,乃是科技发展之路上的必然挑战。大秦的未来,系于科技之兴。我们需齐心协力,共破难题。”
人工智能团队经过反复研讨,决定改进“智枢”的机械结构。他们借鉴了弓弩连发机构的原理,设计出一种更高效的齿轮传动系统,以提高运算速度。同时,尝试为“智枢”设计一种简单的自主学习算法,让它能够从日常处理的事务中总结规律,自动更新知识。
生物技术团队则把目光投向了改进观测工具。他们从古人利用铜镜聚光的方法中获得灵感,尝试制作简易的光学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