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元代独有。
再看仅剩的那只轴:呵……象牙?
轴头虽贵,但装饰风格却极为简朴,只刻有稀疏的联珠纹……也挺符合元代特色:贵重材质为骨、素雅纹样为表。
但不奇怪,如果是普通的木轴或是鎏金轴,配不上那三条青绫。
最后,林思成抠了点断茬裱缝中的浆糊尝了尝:小麦面加了明矾防蛀,又掺了少量蜂蜜和,既能增强黏性,又便于揭裱修复……这种配方,也是元代才有的。
所以,绫也罢,托纸也罢,轴头也罢,以及粘裱用料、乃至于装池风格,无一不指向元代中后期。
且整体风格统一,年代特征明显,没有任何现代仿制和伪造的痕迹。
用俗话说,就是哪哪都像。
但话说回来,这幅字如果真的出自元代名家,保力绝没有不收的道理。
照这么想,画心有问题?
林思成转着念头,打开手电。
内容为《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标准的梵文种子字体,在密宗教义中,种子字是佛与菩萨的“心印”,象征宇宙本源。
说通俗点:自带法力。
写的也极好:即有梵文幽古神秘之感,亦不失汉楷结构严谨,格局分明的特点。
难得的是博众家之长,圆劲遒丽,气韵贯通。且隐约间透着几丝外柔内刚,透逸中含的韵味……
看到这里,林思成下意识的皱起眉头:用笔精妙,章法和谐只是一方面,关键的是,这笔法,这字势……怎么这么熟悉?
但话说回来,纯梵文的《心经》,自己才看过几篇?
稍一回忆,林思成的瞳孔霎时一缩:珍藏于台北故宫,元代赵孟頫手书《心经》梵汉双文册页?
闭上眼睛,再猛的睁开,双眸中泛起了光:两篇心经,笔迹几乎一模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