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足额上缴。
也就是说,十五年之内,必须完成给你土地的大部分开发,然后按照规模上缴均田税额。
差不多平均每亩在八到十斤粟的数量。
而现在平均每亩的亩产在四十到五十斤,哪怕是有封邑的卿爵,都得上缴五分之一的收成。
所以在耜大股盘算下来,给封邑还不如拿食邑。
至少食邑直接问县里提款,县能收多少,全靠县对本县的征税。
拿到食邑等于旱涝保收。
跟自己下去折腾的封邑完全两回事。
所以,食邑不见得先进,但这玩意儿就是一个诱饵。
辛屈要用食邑削弱众人对于封邑的渴求,将这些家伙下放到地方几代人后,通过封邑改县的方式,将他们变成地方宗族,然后迁徙部分宗族的首领入京畿,变成体系相连的统治系统。
不断强化双方联系,防止出现类似于封建制度的尾大不掉。
当然,这个食邑改造,就需要看后世之君了,所以嫡长继承制中的母族,必然会在这套体系内发挥重大作用。
“对了,你那边听说在育种?情况如何了?”
“一般吧。”阿启微微叹息道,“虽然说按照屈的意思,在各地设立了各种实验田,但良莠不齐的事情太多了,光是筛选一个谱系,就得好几年时间。
而且我这里课题一堆来着,粟、黍、菽、來、麦、粱等等。
太多了。我光是记品种名称和相性,就写了三千斤竹简。”
耜大股一听,头大道:“若是我,坚持不下来。”
“坚持不下来也得坚持,育种的好处不少,其中对于粮食的产量能提高。光是今年的來、麦实验田,平均每亩达到一百斤产量,我整个人都要兴奋坏了。
一百斤啊!如果再驯化几轮,稳定了产量,你想想我们能多养活多少人?”
阿启一提到这个育种,就很激动,虽然这一百斤的产量是依靠有辛氏优先提供肥料、水田、以及各种水车、翻车、外加铁质农具,多方加持之下,才试验出来的。
但一百斤!两倍于普通田土的产量,足够提振大家的信心了。
“真的没有虚报?”耜大股一脸不可置信。
这个是什么概念?
“我亲自盯着的!”阿启神情严肃,“而且,我这里还有一个新的种田法,一年能种两季,均下来亩产能达到一百二十斤。
就是特别费地力,需要经常补肥。
反正都是试验,总结出来的方法,越多越好。”
“嗯……哈,种地还能被你玩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