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意那不是拍脑袋就有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0044 倪玲心的野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p>“终于看到了这部宣传火爆的不行的电影,我的感受就是盛名之下无虚士,陈景恪不愧是奥斯卡最佳编剧……”

“它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没有风花雪月浪漫到不行的求爱攻势,有的只是一个幼稚男孩对一个女孩多年坚持的情感过程。”

“但如果只是把它单纯的归结于青春爱情片,是对它的贬低。这部电影的核心依然是友谊,是成长……”

“结局重要吗?有人说重要,有人认为不重要。但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过程很重要,这部电影讲的就是那个过程。”

“电影娓娓道来,讲述了一群少年的成长历程,平淡但又真实,能勾起观众对青春的回忆……”

“我敢断言,《那些年》必将是国产青春校园剧的标杆作品。主角七人坐在墙头的画面,也将会成为影史最经典的画面之一。”

这是一篇长评,还配了一张图片,正是主角一行七人坐在墙头的画面。

陈景恪是在路演间隙刷评论区看到的这篇影评。

前面如何分析夸奖暂且略过不提,仅仅是最后对这幅画的评价,他就觉得这个小编是有几把刷子的。

因为前世这幅图确实成为了影史经典画面之一,被广泛借鉴,甚至很多动漫上都进行了借鉴。

陈景恪为了重现这个画面,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个简单的镜头拍了足足十几遍。后期又对光线等进行调整,才总算弄出了想要的效果。

《那些年》的势头很猛,大有横扫整个八月档期的趋势,事实上说它是横扫也不为过。

现在日总票房的百分之四十五都是它的,剩下所有电影加起来占了百分之五十五。

而且这个成绩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些年》在票房上的强势表现,各大院线开始调整排片。不出意外的话,它的票房占比还会进一步提升。

它不只是票房表现好,口碑也一样很高。

豆芽评分随着评论人数的增多,从八点六降低到了八点四,但依然是大多数电影只敢想一想的分数。

关于它的报道和评论自然也是最多的,随便打开一个社交平台都能看到,热搜几乎就没有断过。

当然,这其中和八一厂投入的巨额宣传费用有直接关系。

评论也是各式各样,总体来说好评居多。

“青春的阵痛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男生成熟。”

“陈导说的果然没错: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结尾反而不重要了……最后所有人都得到了成长,以更加成熟理性的心态面对生活。”

也有夸陈景恪的,其中夸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才华:“剧本,歌曲,诗,用三种不同的方式阐述同一个故事,就想问陈导的极限在哪里?”

“剧本写的好,诗写的也好,但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才知道陈导是多么妖孽: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沙雕评论也不少,主要集中在他的围脖下面:

“最后和沈佳宜小姐姐结婚的是导演吧,是导演吧,是导演吧?”

“我有理由怀疑陈导是故意的。”

“我宣布你的怀疑有效。”

“好帅啊,荆轲是我见过最帅的男人。”

“就是故意的,陈导肯定对沈佳宜小姐姐图谋不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