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设计规格和一些设想,但是就这样他们的实现效率也比东大团队这边要高出很多,这个就是技术底蕴的不同。
东大方面虽然说完全复刻出来了涡扇-9这款亮剑世界当前顶级的涡扇发动机,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工程经验,但是在研究三转子发动机过程中,这些经验还没有完全融会贯通,对于新发动机的很多创新之处的理解,比起同行来说要浅很多,要不是任重要求在对外提供资料的方面注重保守一些,详尽的资料只有东大的团队才有,对于罗罗方面的技术团队却只是提出很大的规格和设计的思路。
等于说东大这边是已经有了一台实际三转子发动机成型后几乎完整的全貌,但是罗罗这边却只是看到其中一个部分的不公正条件下,东大这边的进度都有些跟不上伙伴。
这个就是拔苗助长留下的后遗症,任重当然也很清楚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端,不过在起步阶段,他想弯道超车就必须从主世界进货一些来走捷径,对于团队的拔苗助长也顾不上了。
先有了再说怎么去做好做扎实。这种研究方式反馈到了机制方面,就可以发现特别依赖任重这边的资料提供思路和实现的技术路线,而不是研究团队自己提出来新的技术路线!
另外一个方面,现在的技术研发出来后企业化转化,接下来新一代技术和产品的研究究竟该继续放到研究中心这边,还是从研究中心转移到企业为主,建立企业新的研究中心来负责下一代产品迭代优化的事情。
目前这个界面也不是非常的清楚,因为任重方向现在也不能简单将技术研究放到企业,或者继续放到黎明研究院下面独立的研究中心,这两样都有不可避免的弊端。
放到企业去,现在的企业起步后,绝对没有黎明研究院旗下的研究中心那么强大的技术力量,势必让下一代产品的演化过程严重延长周期,甚至可能都没有演化下一代产品。
就像航空发动机这种高投入、高技术集中的产品上,重新另起炉灶建立新研究中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这种产品上面,必须要依靠原来的研究中心继续开发演化下一代产品,这种模式就是企业+研发机构联合研发的模式,企业通过产品化赚取利润,将这部分利润反哺到研究中心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这样研发同企业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微妙局势,从机制上来说,这种研发模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核心的研发仍然需要放到黎明研究院旗下负责重大基础技术研究。
目前来说,绝大部分都是采用了这种模式。
但是这个模式有一定弊端,那就是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