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南侵,平城必然危机,而朝廷远在千里,很难救援,一定会使我们大受损伤。”拓跋嗣听取了崔浩的建议,为防止柔然的南侵,仍然都于平城,只将饥民徙往定州、相州、冀州三州就食。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南朝的刘宋与北魏争夺河南,柔然趁机举兵进犯北魏边境。拓跋嗣下令从赤城(今河北赤城县)到五原修筑了一条长城,绵延两千余里,设置了许多镇戍,防止柔然南下,拱卫平城。拓跋嗣在位期间,隆基固本,对柔然及周围的割据政权,一直采取的是防御、和抚的措施。
三、安排后事欣然知辞
拓跋嗣也与他的前辈一样,为了长寿成仙,时常服用寒食散。毒性渐积,频频发作,身体渐衰。拓跋嗣自己甚为忧虑,惟恐死后再引宫中内变,便在泰常七年(公元422年)秘密询问崔浩说:“近年屡现灾异,我的病又几年不愈,假若我有什么不测,应当怎么办呢?”崔浩回答道:“应当早立太子,挑选贤能者做他的师傅,忠信大臣做他的宾友,逐渐让他接手国家大事。这样,一方面皇上可以颐神养寿,优游无为,另一方面,一旦皇上万岁之后,也可以使国家有成定之主,百姓有所依属,自然不会有什么动乱了。”崔浩认为皇子拓跋焘已年近12岁,可担大任,应立为太子。拓跋嗣又暗中询问南平公长孙嵩,长孙嵩也认为拓跋焘年长且贤能,一定可以服人。
于是拓跋嗣听从两位大臣的建议,于同年五月立拓跋焘为皇太子,让他居正殿临朝听政,作为国家的副主。并安排长孙嵩及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代人丘堆为右弼,辅佐拓跋焘处理国政大事。拓跋嗣自己则避居西宫,暗中观察、考评。他见拓跋焘年少颖悟、沉稳果决,诸大臣也全力扶持,心中十分高兴,对旁边的侍臣说:“长孙嵩德高望重,历事四世;奚斤智高辩捷,远近闻名;安同晓解民情,明练世事;穆观长于政事,了解我的意旨;崔浩博闻强识,能通晓天人之际;丘堆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公正严谨。我让这6个人辅助太子,自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我可以放心与你们一起巡行四方,讨伐叛逆,招降柔顺,横行得志于天下了。”拓跋嗣另外又派典东西部刘洁、门下奏事古弼、直郎卢鲁元等忠正勤勉的官员,让他们听命于太子,分典机要。他有意锻炼太子,当群臣有什么疑难的事情上书请他裁决的时候,避而不答,对大臣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应当去问你们的国主。”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一月,拓跋嗣病死于平城西宫,时年32岁。葬于云中金陵,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